时光倒流一万年 精彩片段:
揭开猿类王国的奥秘①
现代猿类有4种:长臂猿、褐猿、黑猿和大猿。第一种为小型猿,后三种为大型猿。大型猿由于似人又被称为"类人猿"。它们与人类最接近,被称为是人类的"表兄弟"。
①原载《崛起的文明--人类起源的文化透视》,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长臂猿(Hylobates)。它是一种低等猿,身高1米左右,体重约10千克,毛色驳杂,脑量不超过100~120毫升,纯树栖生活。长臂猿,顾名思义,它们的前肢很长,可接近身长的两倍,是臂行的能手,在树枝间摆荡跃进的速度之快,可以攫捕飞鸟。偶尔下地活动时,能直立起来,此时双膝弯屈,用前肢张开或高举在头顶上来维持平衡。它发出的声音犹如歌声,委婉动听。
长臂猿广泛分布于印度支那和马来西亚地区。在我国的西双版纳和海南岛热带雨林中也有分布,但数量极其有限。除了上述的普通长臂猿外,还有一种第二趾和第三趾长在一起的合趾猿,它们形体较大,毛色黑亮力于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写了许多论文和札记(后,而且拥有发声时起共鸣作用的喉囊,这种长臂猿只栖息在苏门答腊一地。
2.褐猿(Pongo)。这种猿身体较大,雄性体高可达1.4米,体重为100~120千克,雌性明显小得多,还不及雄性的一半大。雄性与雌性的区别还表现在:雄性两颊有大肉疣,呈内凹的隆凸状;雄性的头骨上还有发达的矢状骨脊;成年雄性的喉囊特别大,一直延伸到胸部,可用它来支持沉重的头部。褐猿的脑量为300~500毫升。身上多毛且密,毛色呈微红褐色(有些人称它为"红猩猩")。前臂较长,可触及到脚踝处。褐猿主要在树上活动,手脚兼用,攀缘于树丛中。下到地面时,手指攥成拳头,以指背着地支撑着身体,半直立姿态行走,脚掌以外侧部着地呈"反踵状",行动缓慢,很少直立。褐猿主要以果实、嫩叶为食,常用强大的口齿来咬破坚果外壳。
褐猿现在只有一种,分布在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地区。目前褐猿在我国已无踪影,但在地史上的更新世时期,它们曾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华南地区。
3.大猿(Gorilla)。这是身体最大的一种猿。雄性的身高达1.8米以上,最高的可达2米,肩宽1米,体重在200千克左右,雌性相对小些。大猿的脑量为400~600毫升。由于身体过于庞大续争辩的局面。随着社会的激烈变革,"士"阶层的扩大和私,已不适应树上生活,故多数时间在地面上活动。它以半直立姿势行走,并以前肢作为支撑,以指节背面着地,像撑着拐杖似的。大猿可直立起来,此时整个脚掌着地,脚趾不弯曲。有时还站起来拍打胸部,外表显得很凶猛,实际上性情是较为温和的。基本属素食性。大猿通常结成不大的群体,群体内包含着若干个家庭小群体,后者常由一只雄性带领数只雌性生活,但这种群体是临时性的。
大猿主要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区的热带森林中,只有一个种,这个种可分布两个亚种,一个为沿海大猿或叫低地大猿,主要栖息在西非的喀麦隆和加蓬地区;另一个为高山大猿,栖息在非洲的刚果和乌干达交界处3000米以上的山地里。
4.黑猿(Pan)。黑猿数量最多,共有三个种。最著名的为普通黑猿,它最早为人们所知。黑猿的平均体重为50千克,身高达1.5米,雌雄两性的差异要比大猿和褐猿小得多。毛色一般呈黑色,喜欢在树上活动,能在树上构筑临时用的巢,以供晚上睡觉用。善于臂行,有时下地活动可以勉强地直立行走,但快跑时需用前肢撑地。喜群居,每群可达10只以上,最多时可达30~40只。杂食性,除素食外,常捕捉小鸟兽吃。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热带森林中。
还有一种栖息在刚果河中游东面(扎伊尔)大约200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矮种黑猿,它被称为"卑格米黑猿"。但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称号是错误的。因为实际上它们的个子并不矮,体重为25~48千克,普通黑猿为40~50千克。它们的平均身高为1.16米新论东汉桓谭著。原有二十九篇,《隋书·经籍志》称:,平均脑量为350毫升,普通黑猿为400毫升。它们的头小,面黑色,唇呈粉红色,眼眶狭,面部突出。脚的第二、三趾间有蹼。一般也称它们为波诺波黑猿(Bonobos),这个名字是来自一个小镇的名称"Bolobo",因最初就是从这个小镇上获得其标本的。由于它们在1933年才被定名,故又被称为"最新的猿"。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树上取食,有时到地面上用四足行走,50%的时间用双足行走,此时是为了携带食物和其他物品。近年来它们被科学界所看重,认为它们的许多习性可能与人类的远祖相近。
另外,还有一种秃头黑猿,它的头上几乎没有头发。
过去,我们对这些猿类的行为、习性和群体生活的内容所知甚少,有时也被一些似是而非的传闻所迷惑,得出了一些不正确的结论。例如,认为大猿极其凶残……现在对它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因为自60年代以来,一支研究野生猿类和猴类的队伍异军突起,他们通过艰苦的实地考察,有时甚至生活在猿群之中,揭示了以往为人们所少知或未知的猿类群体生活的种种奥秘。这些实地考察,不仅进一步论证了人与猿密切的亲缘关系,而且也为探索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和人类远祖的早期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从事野生猿类生态考察的科研人员中,有一批勇敢的姑娘,她们不畏艰险,克服了重重困难,长期地深入到原始丛林里作及其版本。,与猿群打成一片。她们以女性特有的耐性和细心,强烈而又微妙的感受性,细致入微地观察和详尽地记录科学实践的过程与重要事件,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揭开笼罩在猿类王国上的神秘帷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们是谁呢?首推年轻的英国姑娘珍妮·古多尔。正是她开辟了这一迷人而又富有成果的野外考察生活的道路。
1960年,古多尔中学毕业后,只身进入非洲丛林,在东非的坦桑尼亚贡贝河禁猎区(现已成为贡贝河国家公园)从事对黑猿的考察活动,她的活动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