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传 精彩片段:
第四十八章 医学之根
一辈子经历那么多了,修行已经到了,他早已看淡了一切。唯一不能看淡的,是病人的期待、病人的需要。这些才是他医学研究之根,是动力和源泉,被他视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他对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说,我没有别的要求,就希望把医院的面积扩大一些……
钟南山说,他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作为大医院来说,什么时候那里的病人越来越少了,医改就成功了。
2009年5月5日第十一个世界哮喘日那天,钟南山和呼研所的其他专家不是给病人义诊,而是给社区医生讲课。这些社区医生都很认真地听他们讲课,结果懂得了很多道理,有一些东西对于钟南山他们医院来说是很普通的道理,但是很多社区医生并不知道,听课以后才知道应该是怎样的。
钟南山这样说,把这些传授给社区医生以后,让他们去治病人,“比我一个人去给病人治病的力量强10倍”。
每年,他参加两次义诊。一次在5月份,还有一次在10月份。
义诊时,钟南山一定到场。那样的场面,永远让钟南山心潮澎湃、感慨由衷:保安站成一排在现场维持秩序,过道、庭院里,水泄不通,挤满了病人……
2004年、2005年的时候,一大早就在门诊大楼的外头坐了400多人,诊室里也坐了几百人。后来一看,光是排队的就将近800人。钟南山非常感动,因为这时动力常常不是来自他自己,而是来自病人。当医生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这种责任感,就不单纯是治病的问题。病人的盼望给了钟南山很大的动力,同时,也给了他追求学术的动力。面对特殊的病情,他会想,这个病真的很奇怪,太值得探究了,很希望把它搞清楚。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就会觉得很开心,因为又增长了知识。所以,这两个方面带给钟南山无穷无尽的动力。
义诊很累,但钟南山为能够多看几个病人感到慰藉。
他总是让身体感觉不舒服的病人首先要打开心结,要开心。而他的开心和快乐,也来自对病人的治疗,来自让病人得到康复。
病人通过他的诊断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后,解决了问题,钟南山就会非常开心。他从这里得到的动力对于他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他无论怎么忙都要来看病人,总是尽可能抽出时间去查房的原因。他觉得可以从病人那里得到动力,这个动力,不查房、不看病人是得不到的。有一些人说,他没有必要嘛,北京那么多会诊,省市领导那么多会诊,已经够了嘛。但是钟南山总觉得,和普通病人接触,始终不断地得到动力,就会始终非常关注病人。病人好转以后,解决了问题,病人全家得到了安慰,这对他是最幸福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医生得到尊重啊!”他说。
另外一个动力是学术上的。当解决了一个疾病的未知数,钟南山就觉得很开心。说起这个问题,他总是强调:“对于实习医生,你教他什么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带他树立对于病人的责任感。”一个医生不可能万能,但是有责任感最重要。
钟南山说,“文化大革命”对于他的影响,实际上不能说完全是负面的,还有正面的影响,让他懂得了世事的酸甜苦辣。“哈!所以,我这一辈子经历那么多了,现在修行已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