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凯南日记·用一百年和美国告别_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8年~1945年)

乔治·凯南弗兰克·科斯蒂廖拉
传记回忆
总共15章(已完结

凯南日记·用一百年和美国告别 精彩片段: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8年~1945年)

1938年

1938年上半年,凯南仍在华盛顿国务院任职。6月,他骑自行车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横穿家乡威斯康星州。8月,国务院派他前往布拉格。短短几周之后,德国以开战相威胁,向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提出领土要求。紧接着,慕尼黑会议召开。

2月9日,华盛顿

(梦境)莫斯科,一个(难以辨认的)公寓内。他们都去剧场了,我没去,还有一个女佣凯也没去。此刻,她正穿着自认为最漂亮的衣服坐在镜子前梳头发。

终于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D☾1☽马上要走了,用不了几天他会连人带物从这个公寓里消失。大家都面临着离别,世界又将重新变得陌生而冷漠。

我的目光落在空空的屋角,家具都已经搬走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地板。地板已经磨得褪了色,落满灰尘,此刻在强光的照耀下,它孤独地向我暗送秋波。这一切都在向我暗示,一场悲剧即将发生。带着强烈的恐惧、孤独与惴惴不安,我将头转向了女佣。我俯下身去跪在她的身旁,我想拥抱她,紧紧地拥抱她,让时光就定格在这一刻,从此大家不再分离。

可是,对于这一切,她显然无动于衷。这些年来她为D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她正因为穿了新衣服而喜形于色,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美好的憧憬。她还年轻,她是我们当中唯一不受这场离别影响的人。

2月11日

今天去了办公室。胃炎犯了。由于对孤立主义的理解不同,我与格弗勒☾2☽发生了一场让双方都很不愉快的激烈辩论,事后我意识到自己必须调整了。

下午去拉脱维亚公使馆参加招待会。

在欧洲,一切皆有可能;在这里,却困难重重。☾3☽

【日期不详】回乡之旅

作为一名在美国土生土长并接受过完备教育的精英,为了让自己这颗爱国之心免遭任何质疑,我将大好年华全献给了国家的海外事业。

上次重返家园的时候,我眼前这个钢筋水泥城市化的美国与童年记忆中的美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我深感迷惘。无论是坐火车还是乘汽车旅行,都无法消除这种困惑。造型优美的空调列车安静而迅疾地奔驰在看不到尽头的轨道上,工业专用线、废弃房屋、废旧汽车和几近荒凉的村庄从窗外闪过。蜿蜒曲折的高速公路一直通向远方,路边的加油站一个挨着一个,加油站之间散布着广告牌、警示标志和热狗店。高速公路只是城市街道的延伸而已,千篇一律的城市街道就是高速公路的终点。

作品简介:

他是20世纪知名外交思想家,是美国深受关注的战略家

他塑造了冷战时代,又不遗余力要打破美苏僵局

1953年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刚刚退休的凯南迈下美国国务院大楼的台阶。在此之前,他的职业生涯跌宕起伏:早年间前往东欧,二战时坚守柏林,随后又辗转苏联。1946年,凯南发出著名 的“长电报”,深入分析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一年后,他在《外交》杂志上发文,提出“遏制政策”,该政策随即成为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的主要战略。1952年,出任驻苏大使。之后的五十年里,他不遗余力要缓和冷战僵局,成为20世纪最知名的外交思想家,撰写了20本著作,两次荣获普利策奖,两次成为国家图书奖的获奖者。

而在这些年间,凯南一直把他对政治、外交和生活的体悟记在日记里。本书从凯南8800多页日记中精选内容,真实再现了众多重大事件的幕后故事。作为美国最受关注的外交官和外交政策战略家,作为一个极具天赋的作者、一个困惑于婚姻和爱情的丈夫,一个被俄罗斯的魅力征服却又为苏联感到恐惧的外交官,凯南在日记中展现了深刻的政治、道德见解和哲学反思,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识,去质问美国外交政策中那些不可侵犯的想当然的观念,他追问国家战略和人生的答案,学习与艰难的现实妥协,展现了深刻的政治、道德见解和哲学反思。

作者:乔治·凯南 弗兰克·科斯蒂廖拉

翻译:曹明玉

标签:乔治·凯南弗兰克·科斯蒂廖拉凯南日记美国历史传记政治

凯南日记·用一百年和美国告别》最热门章节:
1第十章 世纪之末(1991年~2004年)2第九章 冷战批评家(1981年~1990年)3第八章 学者与公共知识分子(1971年~1980年)4第七章 贝尔格莱德与普林斯顿(1961年~1970年)5第六章 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1951年~1960年)6第五章 冷战(1946年~1950年)7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8年~1945年)8第三章 莫斯科和维也纳(1934年~1937年)9第二章 柏林与里加(1927年~1933年)10第一章 密尔沃基市和普林斯顿大学(1916年~1924年)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