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凯南日记·用一百年和美国告别_第三章 莫斯科和维也纳(1934年~1937年)

乔治·凯南弗兰克·科斯蒂廖拉
传记回忆
总共15章(已完结

凯南日记·用一百年和美国告别 精彩片段:

第三章 莫斯科和维也纳(1934年~1937年)

1934年

凯南1934年的日记仅仅简单记录了他到任苏联后第一年的忙乱生活。不久后凯南就承认:“莫斯科让我的生活忙碌不堪,我对俄罗斯过于投入了。”除了作为美国政府官员所受的限制,他还受到婚姻的制约,这导致了他在“政治上无所作为、自我克制,客观条件也受到限制”,种种不如意让他焦躁不已。这些束缚让他感到自己“了无创意”,他觉得在苏联这样耐人寻味的世界中,创意是无法存在的。“作为待在莫斯科的外交使团人员,我们不得不说服自己去适应那里无聊和守旧的生活。”☾1☽1934年12月,因为满心失望和情绪波动,和布里特一起派驻苏联的第一年,凯南的身体和精神就几近崩溃。

4月5日,莫斯科

昨晚参加了法国大使馆举办的舞会,早晨起来感觉头痛欲裂。早饭前出去散了一会儿步,让头脑清醒一下。三月里(原文如此)暗淡的阳光让我尽可能地保持清醒,端详着卢比扬卡(Lubyanka)地铁工地中间的小教堂,我在想它极有可能属于莫斯科巴洛克风格。

……今天感觉腹股沟疼得厉害,我决定在夏天到来之前暂不喝酒,说到就要做到,今晚不去参加舞会,留在家里钻研苏联艺术。

4月8日

我一直认为文学是历史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塑造了特定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间内的生活,描述了这些人物的烦恼、痛苦和希望。正因如此,外事人员总是对文学手法有所抵触。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很多外交事务显得太无关紧要,太过偶然,无法准确地描述。

或许,这些说法都不对。或许,就不应该把他们看成20世纪的(所谓)外交官,而应单纯地将他们视为普通人。如果契诃夫能把俄国小镇的居民都描绘得如此富于感染力,以至于美国的读者都惊呼“太真实了”,为什么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描写在莫斯科的外交官呢?

【日期不详】

俄罗斯是一个肮脏、污秽不堪的国家,到处都是寄生虫、污泥、恶臭和疾病。统治者们努力想让它看起来光鲜一点儿。比如,他们会在车站的餐厅里放上一些棕榈树,配备一支管弦乐队,但是这些可怜的努力甚至连表面文章都没做好。在车站候车室里,没钱进餐厅吃饭的农民不管黑夜白天都只能在地板上打地铺睡觉。神情无望的大人们坐在行李卷上颇有耐心地望着天空,衣衫褴褛的孩子则像小动物那样蜷在地板上。

【在下面的日记中,凯南运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了他的挫败感,因为职责需要他不得不隐瞒真实的想法,他将俄罗斯人定义成“自己的”家人。从他使用的语言中也能看出,凯南将自己比拟成了长辈,而称俄罗斯人为“那些孩子”。】

8月31日

我在俄罗斯的每一天,都好像一个带着面具的人生活在自己的孩子中间。☾2☽

9月3日

作品简介:

他是20世纪知名外交思想家,是美国深受关注的战略家

他塑造了冷战时代,又不遗余力要打破美苏僵局

1953年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刚刚退休的凯南迈下美国国务院大楼的台阶。在此之前,他的职业生涯跌宕起伏:早年间前往东欧,二战时坚守柏林,随后又辗转苏联。1946年,凯南发出著名 的“长电报”,深入分析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一年后,他在《外交》杂志上发文,提出“遏制政策”,该政策随即成为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的主要战略。1952年,出任驻苏大使。之后的五十年里,他不遗余力要缓和冷战僵局,成为20世纪最知名的外交思想家,撰写了20本著作,两次荣获普利策奖,两次成为国家图书奖的获奖者。

而在这些年间,凯南一直把他对政治、外交和生活的体悟记在日记里。本书从凯南8800多页日记中精选内容,真实再现了众多重大事件的幕后故事。作为美国最受关注的外交官和外交政策战略家,作为一个极具天赋的作者、一个困惑于婚姻和爱情的丈夫,一个被俄罗斯的魅力征服却又为苏联感到恐惧的外交官,凯南在日记中展现了深刻的政治、道德见解和哲学反思,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识,去质问美国外交政策中那些不可侵犯的想当然的观念,他追问国家战略和人生的答案,学习与艰难的现实妥协,展现了深刻的政治、道德见解和哲学反思。

作者:乔治·凯南 弗兰克·科斯蒂廖拉

翻译:曹明玉

标签:乔治·凯南弗兰克·科斯蒂廖拉凯南日记美国历史传记政治

凯南日记·用一百年和美国告别》最热门章节:
1第十章 世纪之末(1991年~2004年)2第九章 冷战批评家(1981年~1990年)3第八章 学者与公共知识分子(1971年~1980年)4第七章 贝尔格莱德与普林斯顿(1961年~1970年)5第六章 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1951年~1960年)6第五章 冷战(1946年~1950年)7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8年~1945年)8第三章 莫斯科和维也纳(1934年~1937年)9第二章 柏林与里加(1927年~1933年)10第一章 密尔沃基市和普林斯顿大学(1916年~1924年)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