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济公活佛_第二十回 来去明一笑归真 感应佛千秋显圣

司马江
传记回忆
总共20章(已完结

济公活佛 精彩片段:

第二十回 来去明一笑归真 感应佛千秋显圣

却说长老同众僧齐到安乐堂来看时,并无动静。只见济公盘膝而坐,对长老道:‘弟子今日要归去了,敢烦长老做主,唤个剃头的,来与我剃净,省我毛茸茸的不便见佛。沈万法既有了度牒,亦求长老与他披剃了,也可完我一桩心事。’长老一一依从,须臾剃完。忽报说朝官太尉并相识朋友,次第来到。济公忙叫沈万法去烧汤沐浴,换了一身洁净衣服。沈万法因匆忙之际,不曾备得僧鞋,一时无措,长老道:‘不必著急,我有一双借与你师父穿去罢!’忙取出来付与沈万法,替济公换了。济公见诸事已毕,坐在禅椅上,叫取文房四宝,写下一首【辞世偈】言道:

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写完放下笔,遂下目垂眉圆寂去了。沈万法痛哭一场,众官遂拈香礼拜,各诉说济公平日感应神通,不胜感叹。

倏忽过了三日,众僧拜请江心寺大同长老,来与济公入龛。第四日松长老又启建水陆道场,为他助修功德,选定八月十六日出丧。

到了那日,众人起龛,鼓乐喧天,送丧虎跑山,众和尚又请了宣石桥长老,与济公下火,宣石桥长老手执火把道:

济颠济颠,潇洒多年,犯规破戒,不肯认偏;喝佛骂祖,还道是谦。童子队里,逆行顺化;散圣门前,掘地讨天。

临回首,坐脱立化,已弃将尽之局;辞世偈,出凡入圣,自辨无上之虔。还他本色草料,方能灭尽狼烟。

咦!火光三昧连天碧,狼籍家风四海传。

宣石桥长老念毕,举火烧著,火光中舍利如雨,须臾化毕。沈万法将骨灰送入塔中,安放好了,然后回去。刚回到净慈寺山门,只见有两个行脚僧,迎著问道:‘那一位是松少林长老?’长老忙出道:‘二位师父何来,问贫僧有何见教?’二僧道:‘小僧两月前,在六和塔会见上刹的济书记师父,有书一封,鞋一双,托小僧寄与长老,因在路耽延,故今日才到。’遂在行囊内取出交与长老,长老一看大惊道:‘这双鞋子乃济公临终时老僧亲手取出与他穿去,明明烧化,为何今日又将原物寄还?真不可思议矣!’且拆开书来,看内中有何话说?

愚徒道济稽首,上书于少林大和尚法座下:

窃以水流云散,容易别离;路远山遥,急难会面。嗟世事之无常,痛人生之莫定,然大地尚全,寸心不隔。目今桂子香浓,黄花色胜,城中车马平安,湖上风光无恙,我师忙里担当,闲中消受,无量无边;常清常净,拜致殷勤,伏惟保重。

道济不慧,钻开地孔,推倒铁门。针孔眼里,走得出来;芥菜子中,寻条去路。幸我佛慈悲,不嗔不怪;烦老天宽大,容逋容逃。故折了禅杖,不怕上高下低;破却草鞋,管甚拖泥带水。光著头,风不吹,雨不洒,何须竹笠?赤了脚,寒不犯,暑不侵,要甚衣包?不募化,为无饥渴;懒庄严,因乏皮毛。

万里寻声救苦,当行则行;一时懒动雀巢,要住即住。塞旁门已非左道,由正路早到西天。一脚踢倒泰山,全无挂碍;双手劈开金锁,殊觉逍遥。

作品简介:

济公是位善良正直、诙谐多智的人物,在南宋奸臣秦桧专权、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下,他见义勇为,专管人间不平气,解救善良的百姓,令人感到亲切可爱。以济公为中心展开的一连串的故事,取得了喜剧效果。书中描绘的城镇生活风貌和反映的种种社会矛盾,给人以一定的历史知识并使读者受到教育。

由于原作的历史局限,本书屡经改编,但对原书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仍未能彻底消除。为此,相信读者会正确对待的。

作者:司马江

标签:济公活佛司马江

济公活佛》最热门章节:
1第二十回 来去明一笑归真 感应佛千秋显圣2第十九回 救人不彻因天数 悔予多事懒看山3第十八回 徐居士疏求度牒 张提点醉索题诗4第十七回 死夫妻订盟后世 勇将军转蠢成灵5第十六回 不避嫌裸体治痨 恣无礼大言供状6第十五回 显神通替古佛装金 解冤结遇死人走路7第十四回 榜文叩阍惊天子 酒令参禅动宰官8第十三回 松长老欣锡禅杖 济师父怒打酒坛9第十二回 佛力颠中收万法 禅心醉里指无明10第十一回 解僧馋贵人施笋 触铁牛太守伐松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