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灵的诗韵 精彩片段:
也谈“四十不惑”
女人们,如果——你们的丈夫已接近四十岁,或超过了四十岁,那么——我劝你们,重新认识他们。
这是我给予你们的善意的忠告。否则,“他”也许不再是你当初认识所自以为永远了解的“那一个”男人了。四十岁左右的男人,“内容”肯定发生变化。
“四十而不惑”,孔子的话。后来几乎成了全体中国男人的“专利”。四十岁左右的男人,大抵都习惯自诩到了“不惑之年”。“不惑”的含义,指向颇多。功名利禄,乃一方面。“不惑”无非是看得淡泊了,想得透彻了。用庄子的话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不惑”,当然并不等于什么追求皆没有了,而是指追求开始趋向所谓“自我完善”的境界,在品行、德行、节操、人格等方面。
不是,绝不是,从来也不是一切的男人,到了四十岁左右,都是到了“不惑之年”。人家孔子的话,那是说的人家自己,原文,或者说原话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吾——非是吾们。
“四十而不惑”,较符合孔子自己人生的阶段特点。人家孔子对自己的分析还是挺实事求是的。
“四十而不惑”,对于一切“三十而立”的男人,起码“而立”之后,权力欲、功名欲不再继续膨胀的男人,及虽并未“而立”,但始终恪守靠正当的方式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争取“而立”的男人,也具有较普遍的意义。
《礼记·曲礼上》篇中是这么概括人生的——“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
这篇古文,对人生阶段的划分(不消强调,是指的男人们的人生),与孔子的话就大相径庭了。孔子说自己“四十而不惑”。后者言“四十而仕”——到了理应当官的年龄了。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有自知之明了。后者言:“五十而服官政”——到了理应掌握权柄的年龄了。孔子说自己“六十而耳顺”,就是说对于别人的话,善于分析了,凡有道理的善于接受了。后者言“六十而指使”——到了该有资格命令别人的年龄了……
一曰“四十而不惑”。
一曰“四十而仕”。
两种思想,两条人生哲学。
中国许许多多的男人,几千年来,听的是谁的?信奉的是什么呢?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其实听的信奉的并非孔子的话,而是《礼记·曲礼上》篇——四十岁当官,五十岁掌权,六十岁发号施令,七十岁以上考虑怎样为自己“而传”,考虑盖棺论定的问题……
如此看来,对于许多中国男人,“四十而不惑”,其实是四十而始“惑”——功名利禄,样样都要获得到,仿佛才不枉当一回男人。“不惑”是假,是口头禅,是让别人相信的。“惑”是真,是内心所想。梦寐以求的,是目标,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