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我心灵的诗韵_狍的眼睛

梁晓声
随笔杂谈
总共45章(已完结

我心灵的诗韵 精彩片段:

狍的眼睛

狍子当归属于鹿的一种。比麝和獐略大,比鹿略小。由于它不像鹿和麝一样,鹿有珍贵的鹿茸、鹿心血,麝香可入药;甚至连它的皮也不像獐的皮一样可制成细软的皮革,所以它无幸列入动物的受保护“名单”。它一向被人认为既没什么观赏价值,也没什么经济价值。人养火鸡、鸵鸟、狐、貂,也养山雉和野兔,就是不养狍。

所以狍似乎是动物中的劣种,是山林中的“活动罐头”,任谁都可以设套子套它,或用猎枪射杀它。

东北山林中的鄂伦春人,以狍为主要的猎捕之物。他们吃狍肉如我们汉人吃猪肉一样寻常。他们从头到脚穿的、铺的、盖的,几乎全是狍皮制品。狍皮虽然不属珍皮,而且非常容易掉毛,但却有一大优点——阻隔寒潮。鄂伦春猎人在山林中野宿,往往于雪地上铺开三边缝合了的狍皮睡袋,脱光衣服钻进去,只将戴着狍皮帽子的头露在外,连铺带盖都是它了。哪怕雪下三十几度的严寒,睡袋内也一夜暖乎乎的。

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每月享受九元“寒带地区津贴”。连队三五里外是小山,十几里外是大山。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当年中国人互比生活水平,论几“大件儿”。连里老职工、老战士们的目标是“四大件儿”——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加一支双筒猎枪。三四年后,仅我们一个连一百多名知青中,就有半数铺上了狍皮褥子。或向鄂伦春族猎人买的,或向本连老职工、老战士买的。全团七个营四十余个连,往最少了估计,那些年究竟有多少只狍子丧生枪下,可想而知。新狍皮,小的十五元,大的二十元,更大的,也有二十五元一张的,最贵不超过三十元。

北大荒的野生动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夸张说法。

狍天生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故人叫它们“傻狍子”。人觉得人傻,在当地也这么说:“瞧他吧,傻狍子似的!”

狍的确傻。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却会站住,还会扭回头望人,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砰!猎枪响了……

被猎枪射杀的狍子中,半数左右是这么死的。死得糊涂,死得傻,死得大意。

狍真的很傻,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

夜晚,一辆汽车在公路或山路上开着,而一只狍要过路。车灯照住狍,狍就站定在路中央不动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么亮的一片光会照住它?……司机一提速,狍被撞死了……

我是知青的六年间,每年都听说几次汽车撞死狍子的事。卡车撞死过狍子,吉普也撞死过狍子,还目睹过两次这样的事。不但汽车撞死过狍子,连拖拉机也撞死过狍子。当年老旧的一批“东方红”链履式拖拉机,即使挂到最高速五挡,那又能快到哪儿去呢!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定在光中不跑哇……

狍的样子其实一点儿都不傻。非但看上去并不傻,长得还很秀气。知道鹿长得什么样儿,就想象得到狍长得多么秀气了。狍的耳朵比鹿长一些,眼睛比鹿的眼睛还大。公狍也生角,但却不会长到鹿角那么高,也不会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儿,一般只分两叉儿。狍不会碎步跑,只会奔跃。但绝不会像鹿奔得那么快,也不会像鹿跃得那么远。狍虽是野生动物,但又显然太缺乏“野外运动”的锻炼。

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

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儿。我这里将狍的眼神儿作一比,仿佛虽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却仍那么缺乏接人待物的经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儿。这样的大姑娘从前的时代是很有一些的。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就逃。它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之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

作品简介:

本书是当代作家梁晓声的一部散文集。本书涉猎比较广泛,主题比较多样,风格也比较丰富。

书中既有对友情、亲情的真诚抒发,比如《怀念赵大爷》《我与儿子》等,感情真挚,质朴感人;也有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无限感慨,比如《怯寞的心》《权利与金钱》等,在犀利、尖锐的语言背后,无不流露着作者的思想和智慧;还有对人物和时事的评论,如《论雨果》《狡猾是一种冒险》等,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观点,不断洗礼和激荡读者的心灵。

此外,本书文风比较多变,既有细腻的情感流露,也有深刻的思想批判,令读者大开眼界。

正如作者在《我心灵的诗韵》中所写的那样:“对于人,怀疑是最接近天性的。”在简洁、精炼的文风背后,直抒胸臆,一语中的。

作者:梁晓声

标签:梁晓声我心灵的诗韵散文随笔

我心灵的诗韵》最热门章节:
1狡猾是一种冒险2狍的眼睛3虎年随想4狮、人及其他5感觉动物6冰冷的理念7我所站在的弧上8论雨果——夹在铁钳齿口的作家9我的外国朋友10“武则天”·刘晓庆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