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不分明 精彩片段:
俊朗英爽数小杜
对杜牧这位大才子的评价,一直是很公正的。为了有别于“李杜”,他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想想李白杜甫在盛唐诗坛的地位,便清楚了杜牧和李商隐对晚唐诗坛意味着什么。“小李杜”、“小杜”,亲昵有如爱称。还有比这更明确更浅显更易于流传的评价吗?没有了。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佑的孙子。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曾为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等的幕僚,后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有“杜樊川”之号。
杜牧其人,可说是标准的风流才子。可是,我总觉得诗里的杜牧更加不同凡响、风神俊逸。他的许多诗作尤其是七绝,怎么赞美都不为过,只有朗朗诵出才对得起它们。杜牧的七绝,实在是唐诗中很应该背诵的一部分。
写景抒怀的有——《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咏史怀古的有——《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的怀古诗令人激赏,首先因为他目光如炬、见识过人。他敢于做翻案文章,但不是为翻案而翻案,而是为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写来总是笔力峭健、气势豪迈。《赤壁》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从反面(假设失败)来写赤壁之战的重要性,感叹其历史作用。《题乌江亭》则批评项羽不能忍辱负重,如果能面对失败坚忍不拔,则仍有可能卷土重来,言之成理,能给身处大小困境中的人带来启迪和鼓舞。
也许是因为他的见识确实不同流俗,所以也常被误解,还被骂得不轻。有人说他《题乌江亭》“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完全不顾创作贵在独辟蹊径的道理,拿一番旧道理来衡量一首见解奇、意趣也奇的诗,不但好生无趣,简直蛮横。也有人又拿《赤壁》做文章,将杜牧当白痴一样骂:“……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宋许顗《彦周诗话》)这个骂得没道理,到了自曝其短、令人喷饭的地步。幸亏从来不缺明白人,《四库提要》就反驳:“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则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尔。”用二乔幸免入魏,代替东吴侥幸成功、保住了江山社稷,免了生灵涂炭,这是诗人以小见大、以形象见沧桑的巧妙之处。在这里,两位绝代佳人衣袂翻卷起的,不是儿女情长一己悲欢,而是天下兴亡的大风云。
也有人认为此诗“十分含蓄地讽刺周瑜的胜利是十分偶然的事,隐喻‘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慨叹”(羊春秋《唐诗精华评译》),说实话,我没读出这个“潜台词”。不过杜牧胸怀大志,于政事、兵法都非常“识好恶”,凭胜吊古之时,若有恨不生逢其时,好一展身手,做一番惊天动地事业的弦外之音,倒是非常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