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 精彩片段:
第四章 “日本的黑雾”放晴了吗?
《日本的黑雾》——放逐与清共
1
“放逐”日本的政经界人士,是美国当时降伏日本的既定方针。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九日,美国政府对麦克阿瑟下达了“降伏后合众国的初期对日政策”,同年十一月三日发布题为“对联合国最高司令下达日本投降后初期占领与管理基本指令”。GHQ就是基于这两项指令开始实行占领政策的。
美国政府十一月三日发布的这份指令中,就放逐行动赋予GHQ极高的权限。
在制定与实行侵略日本的计划中,应把那些在行政、财政和经济等方面制造过重大问题的人,以及大政翼赞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一个极右政治团体,于一九四〇年十月十二日宣告成立,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三日解散]、日本政治会及其机关,乃至继承这些团体的重要人物一律加以拘留,待今后处置。此外,赋予GHQ放逐任何在位者的权利。另外自一九三七年(昭和十二年)以来,在金融、商工业、农业部门居高位的人,也应被视为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与侵略主义的主导者。
这项指令属于最高机密,即便是当时与美方总司令部有接触的日本首脑也无法窥知。
根据这项方针,前所未有的放逐行动在政界和思想界掀起一阵狂澜。
不过,在实际执行这项放逐行动时,GHQ全体并未达成共识。很快,G2和GS的意见便背道而驰。
关于这一点,马克·盖恩[马克·盖恩(Mark Gayn,?-1981),一九四五年以特派员身份赴日,观察日本战败后的社会百态,写成《日本日记》一书]曾提及。
批评家表示,总司令部内部严重分裂,全政策立案者分成两个对立阵营。其中一个阵营(QS)确信日本需要改造,另一个阵营(G2)则基于“保守的日本才能让我方将来以最佳状态与俄罗斯斗争”为理由反对基本改革。这个阵营认为,日本只需稍微抬头而已。反对此案的人,列举出下列论点:①彻底放逐会使日本陷入混乱,甚至可能引发革命。②就算真的需要放逐,也应逐步进行。应给予国民休养生息的时间。③放逐行动仅限于最高领导者。因为服从命令天经地义,部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以谍报部门的代表为先锋,军方均反对放逐行动,国务院一些相关人士也赞同这一观点。支持放逐行动的单位主要是民政局,总司令部也只是零星有几个单位支持这项行动。(摘自《日本日记》)
马克·盖恩是在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写下这段文章的。苏联当时还算是美国的盟友,但从这里已可预见日后的占领政策转换,这一点倒是颇耐人寻味。
放逐行动,正如美国统合参谋总部对麦克阿瑟下达的指令中所说,目的在于“永久除去那些欺瞒日本国民、妄想征服世界、犯下滔天大错者的权利与势力”,对象也设定在这个范围内。
然而,美国届防部陚予麦克阿瑟的这项有力的“放逐”武器,日后竟波及与最初对象相反的民主阵营。这是因为世界情势的变化,也就是美国与苏联的对立程度激化,美国为求自身安全,使得GHQ的政策出现大幅变化。换个说法,可说是“深信镇压是一种急救外科手术”的威洛比[查尔斯·A.威洛比(Charles A.Willoughby)当时是G2的部长]战胜“认为小规模改革比使用武方更能赢得支持者”的惠特尼[考特尼·惠特尼(Courtney Whitney)当时为民政局局长,制定日本宪法草案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