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饮之属 枝仔冰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饮之属

枝仔冰

高中时和同学相约骑单车到桥头吃枝仔冰,当时桥头还属高雄县,公路上汽车不多,我们并排骑车聊天说笑,未感觉脚酸已经抵达目的地吃冰,空气中流动着蔗糖气味,日头显得凉爽。为了一根枝仔冰,从我家到桥头来回约三十公里,用情不可谓不深。

更久的童年,引颈企盼卖枝仔冰的单车摇铃铛渐行渐近。谢汝铨(一八七一—一九五三)的七言律诗《卖冰》,描写业者摇铜铃街头唤卖,顾客买冰时,才拿棒冰沾水以脱离容器。卖冰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社会流行的行业,跟当时发展出的冷冻技术有关,台湾俗谚“第一卖冰,第二做医生”,足见引担卖冰利润之丰厚。

从前台湾颇有诗人描述卖冰风情,福建晋江人欧阳朝煌(一八六九—一九三四)渡台(一九〇四)后寓居艋舺,他的《卖冰声》:“街西巷北唤呼忙,一担春冰劝客尝。漫道夏虫不可语,炎威端赖此消凉。”鹿港人丁宝濂(一八六七—一九二九)是台湾代表性书法家,他有一首诗《卖冰》:

玉壶凉气晚风清,帘影铃声动客情。

知我诗肠枯燥甚,应呼调进数杯倾。

丁宝濂是进士丁寿泉之侄,我曾参观过鹿港丁家大宅,占地甚广,建筑相当尊贵宏伟,乃丁寿泉中进士后修葺。丁氏家族为阿拉伯人后裔,自泉州渡海来台,经商致富,开始重视后代的培养与教育,转变为读书致仕的家族。

棒冰在台湾叫枝仔冰,广东人唤雪条,客家人称雪支,北方人谓冰棍儿,做法相当简单:调制砂糖、水和配料,置诸制冰模型中,再一一插入木棒,冷冻结冰即成。

栽培甘蔗需要庞大的劳动力,而且会急速流失地力,因此蔗糖连接着殖民时代,十七世纪英国的工业发展就依赖加勒比海黑奴的砂糖生产。台湾砂糖生产亦源于日本的殖民统治。桥头邻近甘蔗产区,又有铁路衔接打狗港,制糖株式会社于一九〇〇年创建桥头糖厂,乃台湾首座糖厂,台湾糖业的发祥地。一九七〇年代起国际糖价低迷,糖厂逐渐衰颓,一九九九年停产。台湾光复后,各地糖厂就使用自产砂糖制作枝仔冰,起初是供应厂区宿舍的员工及眷属,糖实在,料实在,予人信赖感,对外营业后远近驰名。

我们骑单车去吃冰那年,糖价刚开始滑落,台湾文坛点燃了乡土文学论战,林怀民创办了云门舞集。好吃的枝仔冰都呈现质朴的风味,单纯,质地实在,天然,低糖,低脂,嚼得到绿豆、红豆、花生等馅料,或果肉;要之,绝不掺防腐剂、乳化剂、色素、香精、糖精等,像个性憨厚的人,值得交往。生活已经不容易了,何必自甘堕落吞下一堆化学添加物?

台东鹿野“春一枝”的水果棒冰,标榜天然新鲜果肉绝无添加任何人工香料,每一口都吃得到果肉。其经营方式特别,半开放的空间里,无人看管,由消费者自行投钱取用。

老同事都记得我和《饮食》杂志姜洋、吕彦庆去王功采访,结束“巷仔内”蚵仔炸工作,顺便在巷口“泉芳枝仔冰”买一箱棒冰,飞车带回台北给大家分享。泉芳枝仔冰透露一种传统味,口味甚多。如今枝仔冰已趋式微,口味却愈趋多元:花生、洛神花、牛奶、米糕、红豆、芋头、绿豆、柠檬、菠萝、百香果、释迦、芒果、红心番石榴、桑葚、乌梅……

很有趣的是台电棒冰,大约在一九九〇年代出现江湖,起初只允许台电员工购买,每根五元,一度停止制售。制售枝仔冰原非发电厂专业,乃因电厂需要制冰以冷却发电机,后来用不到了,老机器转而制作枝仔冰,以增加员工收入和福利;由于价格亲民,东西厚实,遂大受欢迎。诸如新店桂山发电厂、林口发电厂、石门发电厂、大观发电厂、明潭发电厂、大甲溪发电厂,乃至澎湖的尖山发电厂。

水里“二坪冰店”即明潭发电厂的职工福利社所生产,二坪枝仔冰出了名,仿名号者众,有一次我和家人参观水里蛇窑,在旁边买的枝仔冰即标榜二坪。发电厂卖棒冰卖到疯狂排队堪称奇观,常见顾客一箱一箱地买,闹饥荒般用抢的。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饮之属 台湾啤酒2饮之属 小米酒3饮之属 擂茶4饮之属 酸柑茶5饮之属 冻顶乌龙6饮之属 木栅铁观音7饮之属 文山包种茶8饮之属 蜜香红茶9饮之属 东方美人10酱之属 苦茶油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