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饮之属 文山包种茶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饮之属

文山包种茶

每次出远门,秀丽都陪我散步过道南桥,来到“张协兴茶行”买伴手礼,买的不外乎文山包种、铁观音、乌龙。她偏爱半发酵的文山包种,我则欢喜木栅铁观音。

台湾茶大约在嘉庆年间自福建移入北部,茶种适应环境甚佳,石碇、拳山(文山)二堡的茶农渐多。王诗琅在《艋舺岁时记》叙述台湾茶叶以大稻埕为中心发达起来,尤以光绪年间为盛:“同治十一年已有德记、美时、义和、新华利、怡和等五家洋行在大稻埕收购茶叶,做茶生意,这俗称五行”;“台湾茶业也就是大稻埕茶业”,茶业繁荣了大稻埕:“每年当茶季开始制茶的时候,大稻埕满街充溢着茶香和熏茶用的栀子、素馨、茉莉花的香气、拣茶女,茶箱、茶篏堆塞街衢停仔脚。”

早期台湾出产的茶叶只有乌龙茶,颇受欢迎;一八七三年起遭受世界茶业不景气的冲击,外销锐减,五家洋行认为台湾茶价昂贵,无利可图,遂停止收购,部分茶商为求生存,就将运至福州的滞销乌龙茶改制包种茶,当时通称为“花香茶”。一八八一年,同安县茶商吴福老有感于在福建改制包种茶,运费贵、风险大、成本重,乃聘茶师渡台,在台北设“源隆号”,沿袭福建制茶技巧,加工生产包种茶,同年即销售海外,咸信为台湾包种茶外销之始。

威廉·乌克斯(William H.Ukers)在《茶叶全书》(All About Tea)中指出:近代台湾茶叶贸易的重大事件是一九二三年,总督颁令:出口茶叶必须检验品质,未通过鉴定标准者不准出口。这道命令直接品管、提升了台湾茶。希望台湾茶重拾古早味,像日本殖民统治时代在南港、屈尺的茶叶传习所受过训的老茶农一样,老实,勤恳地令茶菁萎凋,搅拌,炒菁,揉捻,解块,烘干,叫它温柔鲜丽,叫茶汤明亮圆滑。

包种茶名称的来源众说纷纭,包括:用毛边纸包装成四方包、“色种茶”笔误……由于有“包中”谐音,常作为馈赠礼品,祝福考试、求职、选举的亲友有个好彩头。

文山包种茶以手工采摘软嫩茶菁一心二叶焙制而成,理想的外观是紧结为条索状,叶尖卷曲自然,幼枝连理。适合制作的品种有青心乌龙、台茶十二号、台茶十三号、台茶十四号等。优质成品外观墨绿有光泽,花香清晰,茶色呈蜜绿至蜜黄间,明亮清澈有油光,有“露凝香”“雾凝春”美誉。

这是台湾特有茶叶,兴起仅一百多年,制法类似乌龙茶。台湾素有“北包种,南乌龙”之称,文山包种茶盛产于台湾北部,多制成条索状,目前以台北文山所产制的质量最优,故誉为文山包种茶。文山地区指台北市文山区、南港区,以及新北市新店、坪林、石碇、深坑、汐止等区,尤以坪林所产闻名。

包种、乌龙本为一家亲,条形包种俗称包种茶,球形包种俗称乌龙茶,两者的主要差别在最后一个制茶程序:团揉。像我这种被一些风霜折磨过的老头,大约较欢喜喝炭焙稍重的茶,有记“奇种乌龙”以中焙火制作轻发酵的文山包种茶,表现台湾乌龙和武夷岩茶的韵味,颇获我心。

秀丽去世后我编《晒恩爱:怀念秀丽》文集,其中收了几张她青春少女时的照片,仿佛含苞播放的香花,《时报》副刊主编简白看了,说他想到日文“淡丽”这个词。我很不谦虚地回答:她年轻时确实是正妹,不然我干吗娶她。

少女情窦初开,像文山包种茶那种气息,轻发酵,清香,温柔,纯净自然。茶韵像回忆,秀丽过世后我觉得她越来越美,越来越清香,恬淡,聪慧灵活如茶味。

结束广州的疗程,秀丽一方面在和信治癌中心医院追踪治疗,一方面到邻近我工作室的梅门练平甩功。她练完功,精神还好时会来探班,总是说想喝茶。长期化疗的人抵抗力弱,我准备了一个白瓷茶杯给她专用,为她温杯,注茶,听她讲话。

我总是为她泡文山包种茶。绿茶含有抗癌的茶多酚,茶中含氟,能防止牙菌斑出现,坚固牙齿,苏东坡每次吃完饭就以茶漱口,《红楼梦》的贾母等人饭后也用茶漱口。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描述醉醒后烹茶自娱,透露悠闲、恬淡的生活。睡足了,吃饱了,信步沿着池边散步,绿荫婆娑,青苔斑驳,情境的幽雅引出烹茶独饮之乐:“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在绿树间挂起吊绳,煮茶品茗,然后慵懒地歪在吊床上,像一片舒展开来的茶叶。老舍断言:“茶之温柔,雅洁,轻轻的刺戟,淡淡的相依;茶是女性的。”我饮文山包种茶,多也是这种阴柔相依的经验。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饵之属 黑糖糕2饵之属 牛舌饼3饵之属 竹堑饼4饵之属 凤眼糕5饵之属 绿豆椪6饵之属 凤梨酥7饵之属 太阳饼8饵之属 润饼9饮之属 冬瓜茶10饮之属 仙人掌冰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