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饮之属 小米酒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饮之属

小米酒

小米酒最初见于台湾当地少数民族的丰收祭典,大概除了达悟族,各部族皆有生产,也都有自己的小米酒文化,如排湾、赛夏、泰雅、布农、阿美、卑南等,小米酒已长期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中,除了联系族人和朋友间的感情,更象征纪念祖灵、敬畏天地的意思。

小米酒采自然发酵法酿造,首先要精选小米,重复清洗,浸泡,蒸煮至半熟;冷却后拌曲发酵,约十至十五天形成酒涝;加糖加水,进行第二次发酵,此时酒涝表面开始冒泡,展现爆发的生命力;熟陈后再经压榨,过滤,勾兑工序,才可装瓶。酿造成败的因素很多,包括小米的优劣、去壳的精白度、水的质地、挤酒的技术、气候等。

小米古代称“粱”“粟”,自古为北方人的主粮,栽培甚早,考古证据显示新石器时代即开始种植;《诗经》唐风、豳风、小雅、大雅皆有歌咏;《楚辞》中也以它作为主要的祭祀供品。又如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名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料想当时他和朋友饮的酒,极可能就是小米酒;另一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末两句亦云:“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小米的品种不少,米粒较黏者称“秫”,或“糯粟”;较不黏的就叫“粟”或“籼粟”;后魏时的《齐民要术》即已记载八十六种。三国时期的沈莹《临海水土志》记载台湾当地少数民族擅长狩猎、捕鱼和种植谷物,“用粟造酒,木槽储之,用大竹筒长七寸饮之”,可见用小米酿酒由来也很久了。

当地少数民族酿小米酒,最初是嚼粟造酒母,《诸罗县志》载:“捣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为鞠,调粉以酿,沃以水,色白,曰姑侍酒,味微酸。”当然,现在已多用发酵粉搅拌。

只有优质的小米才能酿出优质的小米酒。台湾的小米酒中我最欣赏宜兰“不老部落”所酿,号称以古法酿造,百分之百小米酿制三个半月而成。这是最年轻的泰雅部落,却是古老的部落形态,泰雅女婿潘今晟(Wilang)散尽家财,努力要打造部落成为理想的人民公社,族人每天到部落上工,一起耕作、织布、吃饭,收入依贡献多寡分配。

有一年尾牙,二鱼文化和心灵工坊联合在不老部落举办,一开始的迎宾酒唤气泡小米酒,乃用酒酿下层调配啤酒而成,冰镇后饮用尤能清神,大家各自拿着长串竹签烤猪肉,即烤即食,边吃边喝气泡小米酒,十分痛快。接着又喝小米清酒,百分之十四酒精度,乃取酒酿最上层的部分。佐餐时喝纯正小米酒,色如甘蔗汁,微酸,微甜,余韵浓郁,杯底有较多小米沉淀。不老部落小米酒的包装很简单,没有任何图饰的透明玻璃瓶,外面包着一张白报纸,上书一段故事:

相传在三四百年前,祖灵派遣一只小鸟叼来了小米的种子,从此泰雅族才开始种植小米,为感谢祖灵,泰雅族人每年都会酿制小米酒以献祭祖灵。

小米酒在泰雅传统是十分珍贵的饮料,主要是在祭典中使用,味道清纯带有小米香味,尝起来甜甜的,口感与风味非常特别。泰雅族热情豪爽把喝酒当作诚恳待人之道,衍生共饮文化称为“柯和吉”Qohozi,为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及相互祝福之意。因此,泰雅的老人常会对人说:“请你饮用我的柯和吉。”

这段故事予人珍贵感,生动叙述泰雅族的小米酒起源和共饮文化。泰雅族喝酒前,都先酒祭:以手指蘸酒在地上点三下,口中念祷。这一点和蒙古族相似,享用之前先敬天,敬地,敬祖先。

小米酒最佳饮用温度近似白葡萄酒,温度虽低,热情却会醉人;当地少数民族朋友待客的热情通过小米酒表示,往往表现“毁灭性地招待”。

我的卑南族朋友孙大川每次喝酒都埋怨:“你们汉人很奇怪,喝酒都不唱歌的。”口气中流露出一种卑南族的优越感。卑南族好像是天生的歌者,苗栗“力马工坊”主人南贤天来自南王部落,人称“情歌王子”,我几次听他高歌,歌声令周围的熟女们迷醉;他所推出的小米酒加了柠檬,十分清爽,命名“祖灵的呼唤”。

是啊,饮酒当须放歌,曹操名诗《短歌行》第一句就唱:“对酒当歌”;杜甫《闻官军收复两河》也说:“白日放歌须纵酒。”喝小米酒最适合以歌声来开瓶,我听过“南王姐妹花”演唱小米酒歌,歌曰: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2其他 食品安全3其他 饮食卫生4店之属 台北咖啡厅5店之属 铁路便当6店之属 台式香港茶餐厅7店之属 酒家菜8店之属 台式日本料理9店之属 简餐10店之属 眷村菜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