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店之属 眷村菜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店之属

眷村菜

那年冬天,在阿公店水库露营后,好友曾尧生和我同时跟张家两姐妹交往。张家住冈山空军眷村,我有时去了就顺便赖在她家吃饭,至今记得张伯伯炒的家常菜十分下饭,蒜苗爆炒腊肉尤其印象深刻,正宗湖南口味。

蒋中正先生刚撤退到台湾,兴建眷村,以俭朴克难的话语安排军眷居住这种临时住所。不久就要回大陆,成为当时的集体信仰。

无论外部景观或内部组织,眷村都呈现军队编制观念的转化和移植。它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封闭、区隔,里头的生活形态和眷属的意识形态,也深深受到军政组织的形塑和影响。眷村文化是台湾战后文化很重要的部分,不仅对眷村子弟有意义,它见证第一代的离乡背井、辛苦奋斗,注入台湾新的生命力。

眷村带着临时、克难性格,多狭仄人稠,邻居间往往前门通后院,紧挨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军人及眷属,不同的族群、语言、文化、宗教信仰聚在一起。军人多半时间在部队,眷村中的婆婆妈妈们在物质缺乏的环境中,努力要变化出不同的食物来喂饱孩子,大家相互传授,彼此学习,竟逐渐融汇出南北交杂的风味。

如此客观条件,形塑出眷村菜用料简朴的清贫性格,简朴却颇见巧思,一样的材料,不一样的做法,图的是让家人温饱,吃得开心。例如豆腐,可以红烧,可以凉拌,可以干煎,甚至可以灌香肠;又如泡菜坛,胡萝卜、白萝卜、高丽菜、大头菜、小黄瓜、辣椒、豇豆轮流进驻,能直接吃,也能加辣椒、花椒、肉末或鸡丁炒制。

加上从前军眷都固定配给有米、面粉、油、盐,主食既无须花钱,炒饭、炸酱面、麻酱面、阳春面、葱油饼、烙饼、卷饼……就有无穷的变化,也让眷村菜重咸重油、面类居多。

中国人的主食大抵是南米北面,台湾以米食为主,撤退来台的部队中,有不少北方人,面食文化顺势加入台湾的菜单中。眷村面食最明显的符码之一是山东大馒头,忠贞市场内“秦记山东馒头”标榜遵古法老面发酵,数十年来蒸笼飘香,品项除了原味馒头,还包括白甜馒头、全麦馒头、芋头馒头、锅贴馒头、杂粮馒头、南瓜馒头、芝麻火烧、杠子头、花卷及各式包子、水饺等,饱足了许多眷村老伯伯,抚慰他们的乡愁。山东馒头较硕大,秦记用手工制作,将酵母掺入面粉中揉制,等待成发面,令面筋软化,令面团产生气体而膨胀,产生酒香及特殊的风味。

当时财政困窘,军饷都很低,眷属们因此多兼家庭代工、经营小吃以贴补家用,眷村乃成为大陆各地风味小吃的发源地。

如今,台湾的眷村几已全部改建,没有了村子,渐渐形成怀旧情感,有些标榜眷村菜的店家刻意经营出一种怀旧氛围,如荣民证、奖状,甚至挂着用美援面粉袋缝制的内裤、钢盔、军帽,逃难时的船票,弹药箱改装的家具,国民党当年的宣传口号,“村子口老王眷村菜”墙上:“军民一家,共荣共存”;桌上多供应有辣油、酸菜。

台北“南村小吃店”在信义区四西南村,又号称“小凯悦”,滋味被信赖的程度不难想见。我偶尔去吃炒面、卤味、蒸螃蟹,后来眷村改建,搬迁到附近继续营业。台北信义计划区原先是四四兵工厂,附近的眷村改建后,现在已是台北市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群聚着许多豪宅。

眷村菜是一种战争衍生的食物,不属任何菜系,可谓大江南北各家各户的家常菜。对眷村内的人而言,眷村菜是家乡菜,浓浓的妈妈味道;对眷村外的人来讲,眷村菜就是外省菜。眷村菜是笼统的概念,我们很容易分辨哪些菜肴是台菜,却不易断定台菜之外哪种菜肴并非眷村菜。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饮之属 台湾啤酒2饮之属 小米酒3饮之属 擂茶4饮之属 酸柑茶5饮之属 冻顶乌龙6饮之属 木栅铁观音7饮之属 文山包种茶8饮之属 蜜香红茶9饮之属 东方美人10酱之属 苦茶油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