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肉之属 红糟烧肉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肉之属

红糟烧肉

顺着凉州街往西,过延平北路三段,忽觉空间感一变,仿佛时间的步调缓慢了,仿佛步入泛黄的老照片里:人力车,单车,满街茶行招牌,推置路旁待运送的茶箱。延平北路及其以西这区块就是大稻埕,又称稻江、稻埕,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叫太平町,一直聚集着许多美味小吃。

当时日本人描述太平町:“房屋是类似欧风的砖造建筑,而且整排都是两层或三层楼高富丽堂皇的建筑,有称之为‘亭仔脚’的骑楼供行人遮阳防雨的独特建筑构造,夸张的色彩和城内的风格不同,洋溢着异国风情。正因为是本岛重要输出品米、茶的交易地,所以商业活动繁盛。”永乐小学教室至今仍保存着拱门式走廊。

右转安西街,排队的人龙比“卖面炎仔”招牌还醒目。队伍缓慢前进,终于轮到我在门口点餐了:一碗沏仔面,一碗鸡油饭,一盘红糟烧肉,一盘白斩鸡,一盘鲨鱼烟。好像有点过量,然则等候了这么久,应该不过分。

让让,让让。狭窄的通道上点餐,随时得闪避用大铁盘捧着红糟烧肉的店员。让让。吆喝声,剁肉声,吃面声不绝于耳,年轻的店东不停地剁鸡切肉,那双机械般快速规律的手似乎不曾稍歇。

卖面炎仔是安西街最动人的风景,尤以红糟烧肉最获我心,那肉腌渍薄糟,经两次油炸,先炸熟再炸酥,有效封锁肉汁,色泽红润,酥爽,鲜嫩,弹牙,咸甜调和得宜,表现脂香和酒糟香,为它排队,值得,值得。我一顿饭刚结束,红糟烧肉又从厨房搬运了出来;店外排队的人龙更长了,继续缓慢移动。

红糟乃米酒、红曲、糯米发酵而成,色香味比白糟、黄糟杰出,适合入菜,常用来腌制猪肉、鸡肉、鸭肉、鳗鱼、螺片,也可做红糟饭,乃福州菜系的基本符码。福州的红糟肉都泡在芡汁中,性质属红糟扣肉。我在福州“聚春园”“安泰楼”品尝的红糟肉都带厚汁,夹在光饼中吃,类似肉夹馍办法。台湾的福州菜馆所制亦同,如“福州新利菜馆”的红糟三层肉未油炸,带着浓厚的芡汁,总是夹饼食用。

这种福州血统,已融进了台湾的乡土文化。台湾的红糟肉采油炸工序,很多人又叫它“烧肉”,其实两者略有差异,红糟肉是猪肉腌红糟、酱油、蒜头、姜,入味后再裹地瓜粉油炸;烧肉的腌料则少了红糟,如员林“谢家米糕”所制。两者皆适宜配饭佐酒。

红糟从福州到台湾,以客家人最善利用,所制也较接近福州原貌。客家人过年时祭拜神明和祖先,必多备许多鸡鸭猪肉,在冰箱尚未出现的时代,用盐巴腌制保存;为了风味更佳,就另以红糟腌渍。他们唤红糟肉“糟嫲肉”,又异于台湾闽南族群的红糟烧肉。腌糟嫲肉必用熟肉,不可用生肉;先敷盐,再放进红糟中腌渍一星期。食用前再蒸一下即可。制作红糟多在农历十二月下旬,除夕之后用来腌拜好的肉,是客家人的传统年菜。

红糟烧肉是台湾人的家常菜,办桌时常有的冷盘;也多见于面摊、小吃店,美味者不少,诸如新竹城隍庙旁“西市米粉汤”,台北“金蓬莱遵古台菜”“古都食堂”“阿婆面店”“刘美丽”等。刘美丽深富创意,依部位提供六种红糟烧肉,如猪颈肉、前腿肉、五花肉,肉汁饱满;其中有一种店家唤“小不点”者,球状,乃猪臀部位包覆在脂肪内的小块肉球,弹性和肉质都非常迷人。

传统红糟是红曲菌、糯米共同发酵产生的糟粕,具浓厚酒香,味道甘醇,成色是自然的红色。优质红糟有油脂,味道油润甘香;劣质红糟则带着化学味。红曲菌能降低胆固醇、促进血液循环、降血糖、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还可以润肠温胃。《本草纲目》载红曲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用红糟烹调带着养生意义。

一些红糟,就改变了肉品的内涵和外貌,像施了胭脂的美人,很难不被吸引。红糟烧肉的基本功是外酥内嫩,肉鲜甜;粗犷的外表,细腻的内在;有一些江湖侠义的性格,又透露里面温柔多情的气质。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饮之属 台湾啤酒2饮之属 小米酒3饮之属 擂茶4饮之属 酸柑茶5饮之属 冻顶乌龙6饮之属 木栅铁观音7饮之属 文山包种茶8饮之属 蜜香红茶9饮之属 东方美人10酱之属 苦茶油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