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可忍 精彩片段:
附录一 带有宗教暗示色彩的同性色情妄想
——德·克莱拉鲍特综合征的一种临床变体
罗伯特·温(内外全科医学学士,英国皇家精神病学家学会会员)
安东尼奥·卡米亚(文学硕士,医学学士,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学院文凭获得者,英国皇家精神病学家学会会员)
本文介绍一种德·克莱拉鲍特综合征纯粹型(即基本型)病例,该男性患者的宗教信仰对其妄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危险性和自杀倾向也在文中有所阐述。此份病例为晚近的文献提供了佐证,证明该综合征在疾病分类学上属于一种独立的病症。
序论
“色情妄想”、“色情狂”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性爱病症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显示存在两大极端:一是异乎寻常的行为或可接受的疾病发作,但并无心理病态之虞;二是包含在精神分裂疾病范围内的奇特变体。对此,最早的参考文献可在普鲁塔克☾1☽、盖伦☾2☽和西塞罗☾3☽等人的作品中找到,而伊诺克和特里索恩的一份文献综述(1979)表明,从一开始,“色情狂”这一术语便缺乏明确的定义。
1942年,德·克莱拉鲍特谨慎地描述了这一以他的姓氏命名的范例。他把这种综合征称为“色情精神病”,或“纯粹色情狂”,将其与一般更为人接受的色情妄想状态加以区分。患者(或称“主体”,通常为女性)有强烈的妄想症状,相信某个男人(或称“客体”,通常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爱上了她。该患者可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与其妄想的客体有过接触,也会罔顾客体已经结婚的事实。如果男方声明自己对患者不感兴趣,或甚至表现出敌视憎恶的态度,患者会认为这是有悖常理或自相矛盾的表现,仍然会坚信男方“实际上”仍爱恋着她。其他由此衍生的主题包括:患者相信,如果没有她,客体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幸福;他们之间的关系已被公众知晓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德·克莱拉鲍特强调指出,该疾病在纯粹形式下发作时明确且突然,甚至呈爆发态势,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他相信,色情妄想是逐渐发展形成的——不过这种观点很可能有误(伊诺克和特里索恩,1979)。
德·克莱拉鲍特的范例有一个核心内容,他称之为“基本假定”:患者深信“自己正和一个社会地位高许多的人钟情相恋,暗通款曲,是对方首先坠入爱河,是对方首先大献殷勤”。曲径通幽的方式或许包括秘密信号、直接接触以及利用“现象资源”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她感觉自己是在照看和保护她所执迷的客体对象。
在其早期最著名的一桩病例中,德·克莱拉鲍特描述了一位五十三岁的法国妇女,这位女子相信英王乔治五世爱上了她。从1918年起,她不懈地追求国王,曾数度前往英格兰:
“她经常在白金汉宫外等他。有一次,她看见宫中一扇窗户里的窗帘动了,便把这解读为国王发来的一个信号。她声称伦敦居民无人不知国王对她的爱,但她又硬说国王阻止她在伦敦城内找到住所,害得她错过了预订旅馆,还遗失了装有钱以及他的肖像的行李,对此他难辞其咎……她生动地概述了她对他的款款深情。‘国王也许会恨我,但他永远忘不了我。我绝不可能对他冷漠无情,他也不会对我无动于衷……他伤害我也是徒然……我从心底里被他深深吸引……’”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例被人发现,学界倾向于拓宽和厘清该病症的定义标准:病患者不仅只有女性,也不仅限于异性间的吸引;至少就有一名德·克莱拉鲍特综合征患者是男性,而且自此以后,更多男性患者被甄别确定。在主要针对男性患者进行调查后,穆伦和帕泰得出结论,男性患者发病时表现出的侵犯性与危险性远高于女性。同性恋爱病例的报道可参阅穆伦和帕泰(1994)、洛维特·道斯特和克里斯蒂(1978)、伊诺克和同事、拉斯金和苏利文(1974)以及温和卡米亚(1990)等人的文献记录。
因此,由伊诺克和特里索恩所提出的基本综合征(即德·克莱拉鲍特综合征)确诊标准,很可能会被接受该症临床本质特征的人所广泛认可。这一确诊标准是:“患者产生妄想,笃信自己正与另一人钟情相恋,暗通款曲,此人社会地位远高自己,且首先坠入爱河,大献殷勤;病症发作突然,对色情妄想的对象始终不渝,患者能为客体自相矛盾的行为自圆其说;病程为慢性,患者殊无幻觉,也无任何认知缺陷。”
穆伦和帕泰援引佩雷斯(1993)的研究结果,后者指出:对于德·克莱拉鲍特综合征患者可能带来的威胁,公众的认知意识正在不断增长,从而导致旨在保护受害者的立法“暴增”。穆伦和帕泰强调,该病症对于患者和受害者而言都是一大悲剧:对患者来说,爱变成了一种“孤立、自闭的存在模式,任何与他人结合的可能性丧失殆尽。对受害者来说,当他们陷入自己并不想要的患者的色情迷恋中时,至少他们得承受骚扰和尴尬的折磨,或者最亲密关系的分崩离析;而最糟糕的情况是,当患者内心的怨恨、嫉妒或性欲猛然宣泄出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沦为其牺牲品”。
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