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 精彩片段:
第十八章 宗教器物
在全世界,在我从未涉足的国度,
我都惊奇地发现:
人们在永无止境地追求,寻找某位上神
的迹象……
在这神秘的印度,众神云集,
熙熙攘攘——
就像那树端的野蜂群,又像是那聚集着
威力的暴风雨。
——莱尔《一位印度王子的冥想》
在唐代,大量的宗教器物和圣物沿着穿越中亚沙漠或经由南海为人所熟知的商道,从印度及其文化属国进入了唐朝的境内☾1☽。包括汉族在内的许多种族的工匠都集中在亚洲各地庞大的佛教寺院里从事制作宗教器物的工作。为了给那些在危险的道路上游历的信徒们提供便利,寺院往往都拥有自己的商店(以及旅店、当铺和信贷机构)☾2☽。如果说从佛教的真正故乡印度流入远东的神像、圣物以及经文等,就像是一股汹涌的潮流的话,那么在商道沿途的寺院里,以宗教为名出售的货物则正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一来,形形色色的外来物品就大大地丰富了唐朝的宗教图景,在这些器物中,有类似吐蕃贡献的高达五尺的佛龛☾3☽;一位高僧从印度本土带来的那烂陀寺的模型☾4☽;密宗大师不空临终前留给唐代宗的遗物——其中有先师所传五股金刚铃杵、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5☽;还有五台山天台寺一座洞窟☾6☽里的银箜篌——据说这把箜篌“有八万四千曲调,八万四千曲调各治一烦恼。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将此箜篌来,收入窟中”☾7☽。在唐代,不断有唐朝的行人前往印度圣地搜集圣物,求取圣物的热情历久不衰,而著名的高僧义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义净于咸亨二年(671)离开广州,证圣元年(695)返回洛阳,其间历经三十余国,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舍利三百余粒☾8☽。
舍利
唐朝人对于佛教的圣者、高僧甚至是佛陀本人的舍利骨殖表现出了惊人的热情,这些圣物往往还能在集市上卖到大价钱——正如在下面的故事中所讲的那样。我们要引用的这个故事是由长安平康坊菩萨寺寺主讲述的许多释门轶事之一。菩萨寺毗邻唐朝宰相李林甫(此云‘李右座’林甫)的宅邸,据记载:
李右座每至生日,常转请此寺僧就宅设斋。有僧乙尝叹佛,赐施鞍一具。卖之材直七万。又,僧广有声名,口经数年,次当叹佛,因极祝右座功德,冀获厚䞋。斋毕,帘下出采篚,香罗帕藉一物如朽钉,长数寸。僧归失望,惭惋数日。且意大臣不容欺己,遂携至西市,示于商胡。商胡见之,惊曰:“上人安得此物?必货此,不违价。”僧试求百千。胡人大笑曰:“未也。更极意言之。”加至五百千。胡人曰:“此直一千万。”遂与之。僧访其名,曰:“此宝骨也”☾9☽。
由于搜求圣物的热情过分狂热,甚至导致了盗窃行为:汉人明远法师曾试图从斯里兰卡☾10☽的圣骨盒里偷取举世闻名的佛牙,“传云:‘此洲若失佛牙,并被罗刹之所吞食’”☾11☽。幸运的是,在圣力的干预下,斯里兰卡人挫败了这位虔诚的狂热者的企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