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 精彩片段:
第五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第二十三章 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不仅创造与积累了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丰富经验,而且构筑和培育了一种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的通称,就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在井冈山血与火的拼搏中用生命和鲜血凝聚而成的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和培育的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呢?中共两任总书记江泽民、胡锦涛都十分关注和重视井冈山精神,并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这是我们今天研究井冈山精神的重要依据。
1993年4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视察井冈山时,就明确指出:“井冈山精神有丰富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井冈山精神尤其要弘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第二,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第三,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
2001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作了“24个字”的概括,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根据胡锦涛、江泽民同志的指示,我们认为,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应把握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井冈山道路正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前,一直是照搬苏俄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的,企图通过中心城市的总暴动,达到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但是,大革命失败的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中国和苏俄的国情不一样。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敌人以重兵盘踞在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山区恰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在我们党内,当时真正认识到这点的人是不多的。八七会议后发动的秋收起义,仍然提出以占领中心长沙为目标。未料三路人马举事后,一团在金坪失利,二团在浏阳溃散,三团在东门受挫,起义部队“竟致溃不成军”。毛泽东正是在这个面临全军覆没的关键时刻,审时度势,镇定自若,毅然放弃原定“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军事计划,作出了“退兵萍乡”的决策,率部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罗霄山脉中段转移,引兵井冈,另辟蹊径,从而不仅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而且开创了全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这一决断和创造,既是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体现,又是无产阶级敢闯新路的大无畏精神的体现。这是毛泽东悉心研究、探索中国国情的结果。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做“革命的山大王”的思想,建立“军事大本营”的思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红色政权“波浪式推进”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等等,对井冈山斗争的丰富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撰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创立了中国革命红色政权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找到了一条新道路。“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终至燎原,这就表明,如果毛泽东同志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不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可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尊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又不照搬照抄,善于和客观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井冈山精神内涵的根本特征。实事求是是共性,是思想路线,敢闯新路是个性,是实质问题。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为了敢闯新路,敢闯新路的前提是实事求是。因此,可以说,实事求是是井冈山精神的首义,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二是坚定信念,矢志不移的精神。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人倘若没有理想信念,只能说是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倘若没有理想信念,就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完全处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之中,党和红军内一部分人对中国的国情没有清楚的认识,对中国社会的状况和矛盾缺乏全面的、科学的调查与分析,不知道小块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在四周白色势力的包围之中存在发展的原因,特别当着斗争环境日趋险恶,国民党反动派频繁地对根据地实行“进剿”、“会剿”和经济封锁,加上“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指导,致使井冈山根据地经历了严重的“三月失败”、“八月失败”,为此,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有人不告而别、脱离革命,有人纷纷“反水”、叛变投敌,这都是信念动摇的表现。余洒度、苏先骏、陈皓、袁崇全等人就是典型代表。而在危难时刻的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却立场坚定,信念依旧,矢志不移。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理论上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意义,阐明了湘赣边界红色区域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小块红色政权在四周白色势力包围之中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并深刻指出:“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全国政权的取得。”“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信念和壮阔豪情,真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朱德在南昌起义余部身处绝境时,在江西安远天心圩的大山里,坚定地对将士们说:“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但是黑暗遮不住光明。一九零五的俄国革命失败了,留下来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干。我们这次就等于俄国的一九零五年,我们只要留得一点人,在将来的革命中就要起很大作用”。陈毅是起义军南下失败后师团级政工干部唯一留下的第七十三团指导员,危难之中挺身而出,说:“中国革命还是要成功的。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陈毅:《关于八一南昌起义》,见《南昌起义》。朱德、陈毅的演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很快就驱散了郁结于起义将士心头的乌云,展示了革命前景,坚定了官兵们的信心,对稳定部队和后来挺进井冈山起了重大作用。彭德怀抛弃了国民党团长的优厚待遇率部起义,起义后面临敌人围追堵截的境地,历尽艰辛,二度上山,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井冈山时期有一大批留学生、黄埔生、大学生、师范生,以及许多豪门子弟,他们来到和战斗在湘赣边界的深山老林,为的是什么?还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们矢志不移的执着追求。井冈山时期的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在敌人酷刑面前,坚贞不屈,守口如瓶,用脚趾蘸着自己被敌人割掉的舌头鲜血,在地上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更是一种信念的极致境界。江泽民在井冈山视察时曾说:“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之所以能燃遍全国,走向胜利,就在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信念。”可见,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三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井冈山斗争中,除了严酷的军事斗争之外,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经济斗争。边界地区因地处边陲,“受资本经济的侵蚀颇迟”,没有现代工业和固定的商业网点,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军用日用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问题”,“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盐柴菜钱,还是难以为继”,到了冬天,有了棉花,却又缺少布,“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为了御寒,战士们坐在稻草堆里,背靠背抵挡寒风。米虽是靠地方供给,但由于部队一万余人,筹措困难,“吃饭大难”,有时连南瓜也吃不上,“真是到了极度”。在这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毛泽东、朱德等带领红军战士,一面坚持武装割据,一面采取许多重要举措,创造性地在宁冈大陇开办红色圩场,沟通赤白贸易,在遂川草林保护中小商人,活跃边界经济;在桃寮创办被服厂,解决部队的穿衣、军需;在茨坪设立公卖处,免除苛捐杂税,加强经济流通;在上井创办红军造币厂,铸造“工”字银元,调剂货币流通;在茅坪、小井创办后方医院、红光医院,上山挖草药,一切土法上马,及时地救治伤病员。与此同时,还组织广大军民自己动手熬制硝盐,解决食盐“奇缺”的问题;创办军械处,自制土枪土炮,修理坏枪,补充弹药;组织红军指战员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劳动,发展粮食生产;发动军民一起挑粮上山,储备充足粮食,应付敌人进攻等等。正是靠着广大军民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摆脱了困境,渡过了难关,巩固了红色政权。在战争和困难面前,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军中领导,始终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带头率先垂范,与军民们同甘共苦。他们和普通士兵一样,吃红米饭、喝南瓜汤,穿两层单衣,点一根灯芯,官兵一致,上下平等,“什么人都一样苦”,连大名鼎鼎的朱军长,也是“芒鞋褴褛”,像个“伙头”。这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