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_附录 四、揭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八个历史谜团

余伯流陈钢
中国历史
总共29章(已完结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 精彩片段:

附录

四、揭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八个历史谜团

苗体君 窦春芳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井冈山成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2008年是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80周年纪念,让我们重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短短3年的历史,解开这3年留给我们的一系列的历史谜团。

第一:毛泽东是何时选定井冈山为根据地的?

关于毛泽东何时选定井冈山为革命根据地的说法,理论界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毛泽东出席会议,并在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8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决定成立秋收起义暴动委员会,由毛泽东任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总指挥,领导湘赣边秋收暴动。9月9日,暴动开始,参加起义的部队共5000余人,被称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攻打长沙遭到严重挫折后,9月19日,各路部队汇集文家市,毛泽东提出了上井冈山的建议,并被采纳。

第二种观点是,9月19日,各路起义部队汇集湖南文家市,毛泽东并没有提出上井冈山的建议,他否定了师长余洒度“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建议,主张“向江西萍乡退却”。24日,工农革命军突然遭到敌人袭击,激战中,总指挥卢德铭不幸牺牲。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在“泰和祥”杂货铺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原本5000多人的队伍,这时只剩下不足千人。毛泽东就把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两个营,共有700多支枪,毛泽东决定,在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的委员会;连以上各级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

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从三湾来到江西宁冈县古城镇,当天在古城文昌宫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即“古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前委委员、工农革命军营以上干部、党的活动分子以及宁冈县党组织负责人等共60余人。会议上,决定了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会后,毛泽东率领部队进驻井冈山的茅坪、大陇一带。

第三种观点是,选定井冈山为根据地是一个逐步实践的过程,在行军中边走、边调查,到了1927年10月23日,工农革命军经黄坳到达荆竹山,接着上了井冈山之后才把井冈山选定为根据地。

我认为第三种说法比较符合实际。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6月下旬,中央农委书记毛泽东在武昌农讲所召集逃亡武汉的湖南同志开会,号召大家“回到原来的岗位,恢复工作,拿起武器,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坚决与敌人作斗争,武装保卫革命”。随后,毛泽东受命担任新的湖南省委书记,1927年7月15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毛泽东于7月初奉命返回武汉后,受党中央委托,于7月底起草了《湘南运动大纲》,提出以汝城为中心在湘南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的设想。汝城县在湖南南部,与江西、广东交界。毛泽东提出割据以汝城为中心,目的就是要搞湖南割据,以策应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州。

到了1927年8月中旬以后,情况发生变化,毛泽东留在长沙原来打算以长沙为中心在全省开展秋收起义,后来因为力量不够,就缩小了范围。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在文家市会师,当时争论要不要继续打长沙,会议最后决定为保存实力,应退居萍乡。工农革命军到了古城后,宁冈县当地党组织负责人龙超清、龙国恩等参加了“古城会议”。后来在他们的帮助下,工农革命军争取了井冈山上的王佐、袁文才,得以进驻茅坪、茨坪,安置部队伤病员,设立了留守处。但当时部队并未立刻上山,而是兵分二路:一路由宛希先率领到湘东荣陵、安仁一带;一路由毛泽东亲率,经酃县十都,一直到汝城、桂东的水口镌。此去的目的在于探听南昌起义部队的消息和考虑能否在湖南立足,后来听说南昌起义余部在广东东江失败,湖南也无法立足之后,于是率部经黄坳,于10月23日到达荆竹山,随后上井冈山。就此,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整个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

第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何时形成、颁布的?

根据国人熟悉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9月第1版,第1137-1138页)的注释,认为:1928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为工农革命军规定了“三项纪律”;1928年夏,又提出了“六项注意”。到了1929年以后,发展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翻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种说法在时间上有误。

作品简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湘赣边军民开创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山素以“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朱德称之为“天下第一山”,彭真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坐落在江西、湖南两省之交的罗霄山脉中段,红色区域主体横跨“六县一山”,即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湖南的酃县、茶陵,以及井冈山。井冈山根据地鼎盛时期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割据势力曾扩展到吉安、安福各一小部。万安、泰和、桂东、资兴等县边地皆属根据地的外围屏障。

井冈山的斗争,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走向胜利的。这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和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史的学术专著。该书依据大量第一手历史文献和口碑资料,以新的视野、新的框架、新的史料、新的见解,生动地展现了当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创造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轨迹与丰功伟绩,深刻地揭示了堪称中国革命精神传统之源的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其猎涉之广、分量之重、论列之全、刻画之细,在国内尚属罕见,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为首次披露。

作者简介:余伯流,男,1942年生,江西上饶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专家。著有《中央苏区史》、《中央苏区经济史》、《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等书,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陈钢,男,1952年生,江西省宁冈县人。曾任宁冈县党史办副主任、井冈山会师纪念馆馆长。现为井冈山学院井冈山精神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喋血井冈山》、《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等,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作者:余伯流 陈钢

标签: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红军历史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最热门章节:
1后记2附录 四、揭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八个历史谜团3附录 三、井冈山时期红军主力团建制追踪4附录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物谱5附录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大事记(1927年8月—1930年10月)6第五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第二十三章 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7第五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第二十二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影响8第五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第二十一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9第四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后期斗争(1929年1月—1930年2月) 第二十章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崛起10第四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后期斗争(1929年1月—1930年2月) 第十九章 袁、王之死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