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缺什么·高层智囊大解局 精彩片段:
下篇 危机之后,未来30年中国经济缺什么
第九章 经济模式:是时候换血重生了
中国改革需要1998年那样的大手笔——魏加宁
靠政府的要素补贴,补贴到出口环节,实际是补贴给了外国的消费者。从结构调整来说,作为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着我们的经济必须进行结构性的转变和调整?
魏加宁:总的来说,有四个因素决定着我们必须调整结构。先看长期因素。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要素价格扭曲实现的高速增长。首先,土地价格人为地被地方政府压低了;然后,劳动力被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压低了;接着,资金的价格被中央银行压低了;最后,资源的价格被中央政府压低了,即价格管制。环境的价格实际上也被压低了,因为环保力度不够。但是,目前所有这些要素价格都在发生变化。土地如果真正流转起来的话,价格应该是上升的;劳动力价格,随着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上升;资金的价格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升值,也将逐步上升;资源价格也会上升,将会征收资源税;此外,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强,环境的价格也会上升。
当这些要素价格都在上升时,依靠要素价格扭曲实现的快速发展模式,依靠隐性优惠政策的发展模式,就难以为继。我们一度引以为傲的“中国优势”,或者叫“中国竞争力”,首先靠的就是这种大量的隐性的优惠政策。靠政府的要素补贴,补贴到出口环节,实际是补贴给了外国的消费者。现在这种模式已经走到尽头,需要进行一次调整。所以从长期来看,有一次调整的要求或压力。再有一个因素就是周期的压力。就是从经济周期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每一次经济过热之后,国家都有一次整顿和调整。而这一次,从2003年开始有些经济学家就提出经济过热的问题,但是真正的调整实际上是从2007年物价上涨以后才开始的。本来应是逆周期调整,因为姗姗来迟,最终却变成了顺周期调整。这也是2008年9月以来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个因素就是来自外部的压力。美国的泡沫破裂,金融危机后导致需求萎缩,外部的萎缩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从而迫使中国经济要进行调整。第四个因素就是国内泡沫的破裂。
从短期来看,国内的泡沫破裂也构成了调整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抓扩大内需,目的是要缓冲调整的冲击力。否则,冲击力太大,调整过度,就可能很长时间上不来。
要正确、全面地吸取1998年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时的经验教训。您讲的这些因素和压力,共同决定着中国必须下定决心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才能减少潜在的危机或从危机中走出。那么不管是说中长期的结构调整,还是近期的扩大内需,它们有没有共同依靠的力量?
魏加宁:在这里,我需要就此强调一点,就中国经济当前情况来看,无论是调整结构还是扩大内需,都必须依靠改革。现在很多人认为靠扩大内需就能解决问题,但我认为一定要正确、全面地吸取1998年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时的经验教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国内经济增长幅度出现下滑,1998年启动扩大内需政策,但实际上从1999年开始,中央政府的重点就转移到改革方面了。
当时的改革,一是中央做出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决定,当时的国家经贸委还提出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
二是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赋予民营企业以外贸出口权(此前民营企业产品都须卖给国有贸易公司,然后才能出口);国家经贸委还成立了中小企业司,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是实行住房体制改革,停止福利分房,从而启动了房地产市场。这一轮中国经济起飞实际上房地产起了很大作用。
四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当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国有银行的包袱解除。
五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立了全国社保基金,最先从辽宁开始进行改革试点。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加上一揽子刺激内需的政策,才带动了中国经济从2001年出现拐点,2003年以后连续5年实现10%以上的高速增长。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正确地总结这段历史经验。能不能这样说,当时的扩大内需有些“种瓜得豆”的意味?真正的内需并没有拉动,而是扭向了一个出口拉动经济的形势?可以说也有这一方面因素,但更多的并非如此。比如住房改革、民营企业出口权等,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这次改革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一再强调要在改革上面下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