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墨子与墨家_第十章 墨学的历史地位

任继愈
科普学习
总共17章(已完结

墨子与墨家 精彩片段:

第十章 墨学的历史地位

墨子是公元前5世纪末中国具有独创精神的伟大思想家。他对劳动者有着深切的关怀,对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穷奢极欲的王公大人的腐朽享乐生活提出了严正的抗议。他对于破坏生产、残杀百姓、掠夺民财的兼并战争深恶痛绝,并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他一生为改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物质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而斗争。他提出极有价值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他还创立了艰苦力行、求真理、爱和平、有组织、有纪律的学派。在墨子的影响下,形成了后期墨家。后期墨家进一步发展了墨子哲学的精粹,完善了中国古代的逻辑科学,并且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科学认识水平,成为鼎盛于战国中后期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特别是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闪耀着其他学派难以企及的光彩。

墨学今天之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因为它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觉醒的小生产者的要求和愿望,以及他们的局限。但是历史的发展表明小生产者这一阶层不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他们没有条件取代世袭贵族走上政治舞台。墨子和他的学派的命运,也和他们所代表的阶层的命运一样,在当时和后世不得不陷于悲剧性的结局。

在先秦,墨学属于显学。墨子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形象。《淮南子·道应训》篇说:“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者。”《吕氏春秋·不侵》篇说:“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这种评价,反映了当时墨学的显赫地位。

在秦汉之前,儒墨并称显学。秦汉之前对于墨子学派的评价大体上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于儒墨两家不加褒贬。比如说:

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淮南子·修务训》)

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淮南子·泰族训》)

第二种看法也是儒墨并论,但对双方都不赞成。这一观点可以韩非子、庄子为代表:

《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者之葬也,……世主以为俭而礼之。儒者破家而葬,……世主以为孝而礼之。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也?”实际上,韩非对儒墨都不赞赏,他另有主张。

《庄子·齐物论》说:“……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实际上,认为墨家、儒家都不能作为是非标准,庄子又有庄子的是非。

第三种看法是对墨子采取坚决攻击的态度,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孟子与荀子。《孟子·滕文公下》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孟子的批判带有学派成见,很难服人。

荀子的批评说理的成分多些,他在《非十二子》中说:“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慢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钘也。”荀子认为,墨子虽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墨子的理论是错误的,只能淆乱社会,欺惑群众。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意见都未涉及科学问题。这一现象既说明当时的人们对于科学知识不重视,没有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同时也表明了墨子对科技的造诣,遥遥领先。

近代英国人李约瑟认为:“墨家思想所遵循的路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已经产生欧几里得的几何体系了。由于《墨经》只有凌乱而残缺的版本流传下来,我们确实不能肯定地说他从来未超出这个范围。但是,即使他们未曾超出这个范围,他们的演绎几何学也始终只是一特殊学派的秘密,几乎没有或者完全没有影响到中国数学的主流。”这种情况实是中国科学史的不幸。

作品简介:

《墨子与墨家》是任继愈先生的专题著作,该书内容共分十章,从墨学的产生到成书,从历史故事深入到墨子在社会中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详细分析综述了墨子以及墨经形成的认识论与自然观,逻辑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附录介绍了《墨经》对于后世科学的贡献,为读者展示了墨子及其《墨经》的文学魅力与哲学影响。

作者:任继愈

标签:任继愈墨子与墨家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思想专题

墨子与墨家》最热门章节:
1附录二 辅文图片2附录一 《墨经》对科学的贡献 第三节 墨学对数学的贡献3附录一 《墨经》对科学的贡献 第二节 墨学对力学的贡献4附录一 《墨经》对科学的贡献 第一节 墨学对光学的贡献5第十章 墨学的历史地位6第九章 后期墨家和《墨经》 第四节 功利主义的社会政治伦理7第九章 后期墨家和《墨经》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8第九章 后期墨家和《墨经》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认识论和自然观9第九章 后期墨家和《墨经》 第一节 后期墨家和《墨经》10第八章 三表
更多『科普学习』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