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三十六计大全集 精彩片段:
第25计 难得糊涂——含糊一点效果反而更好
活学活用
领导者的糊涂学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一个特别节目——首届外国人汉语知识大赛,有位美国朋友在用汉语讲一件含有汉语知识的完整事件时,这样说:“有天,我去拜访一位中国朋友,他留我吃小饭。我说,做饭很麻烦。他说,又不是请客,做顿便饭,不麻烦。我说,那你就做顿小便饭吃,不要做大便饭了,大便饭也够麻烦的。”听完他的叙述,台下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直不起腰来。
表面看来,这位美国朋友不懂得“便饭”这个名词按汉语构词习惯不能和形容词“小”与“大”搭配的道理。其实,这位朋友并非真的不懂,他只是明知故犯,有意违反汉语的构词习惯,曲解词意,制造歧义,违反逻辑事理,荒谬地把“便饭”同“小便(饭)”“大便(饭)”联系起来,制造笑料罢了。
一个人如果过分认真,那么必将一事无成。在待人处世中,许多时候装得迟钝一点、傻一点、糊涂一点,往往比过于敏感更有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小组,中途岛之战前成功地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得到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作战准备。谁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嗅觉灵敏的美国一新闻记者得到了这一绝密情报,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作为独家新闻在芝加哥一家报纸上给捅了出来。这样一来,随时都可能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更换密码和调整作战部署。发生了如此严重泄露国家战时情报的事件,作为美国战时总统的罗斯福却对此置若罔闻,既没有责成追查,也没有兴师问罪,更没有因此而调整军事部署,而是装得一概不知的糊涂样子。结果事情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根本没有引起日本情报部门的重视。在中途岛战役中,美军靠“糊涂”占到了大便宜。
有时面对一个错误的推理或结论,从正面反驳可能无济于事,这时不妨用另外一个类似的,并且明显是错误的推理,来达到批驳的目的,效果反倒更好。这种错误的推理具有很强的荒诞性,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会使人在含笑中明确是非,从而达到糊涂的真正目的。
宋高宗时,有一次宫廷厨师煮的馄饨没有熟,皇帝发怒了,把那个厨师下了大狱。没过多久,在一次演节目时,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的模样,互相询问对方的生日时辰。一个说“甲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这时又有一个演员马上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大狱。”皇帝觉得蹊跷,问是什么原因。这个演员说:“甲子,饼子都是生的,不是与那个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吗?”皇帝一听大笑起来,知道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个“馄饨生”的厨师。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这话自有它的道理,做事情有时真的没有必要那么认真,装装糊涂本身就是在示弱,把面子和机会让给别人,从而使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糊涂用好了,本身就是一种让的艺术。
有些时候就不妨使自己糊涂一些,你的糊涂装装糊涂,耍耍滑头,凡事不那么较真,反而会有利于做事,同时也能使场面圆满。
领导者大智若愚的艺术
所谓糊涂,它的实质,不过就是认识到智慧也有它的局限,因而在某些场合放弃对智慧的依赖,而对事态的发展采取一种静观待变的态度,也叫“顺其自然”。我们所不能驾驭的,就不能强求,就不要去勉强。人不可避免有自身的局限,重要的是,要认识这种局限,承认你有所不能。然后,在你所能的范围里,你就可无所不能了。
虽然如此,人也不可以时时糊涂,事事糊涂。糊涂和精明一样,隐忍退让和竞争进取一样,有它的作用,也有它的局限。过分的精明,是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过分的糊涂,是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价值。积极竞争进取,难免不伤及左右,一味忍耐退让,又无端受人欺侮。所以,糊涂也应该有糊涂的原则。糊涂的第一原则是该糊涂的时候糊涂,不该糊涂的时候别糊涂。事关民众利益、个人气节的时候不应该糊涂。糊涂至损己害人、误事危身的时候,也不能糊涂。
相反,如果只是关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荣辱,个人的意气,那么就无须锱铢必较,寸土必争,针锋相对。此时,宁可糊涂一点,忍让一点,放人一马,留一点余地。糊涂的第二原则是装糊涂要像。装糊涂并不是一种卑鄙或伪善。领导者一定要明白,糊涂不是愚蠢,而是一种智慧的运用。这种智慧是经过长期的养成、反复的自省、丰厚的积淀、勤奋的学习、刻苦的磨炼而后才能获得的。有了这种智慧,才能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当他不趋利,不避害,不求荣,不辞辱,不居功,不饰过,看起来浑浑噩噩的时候,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在心静如水,明察于秋毫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明智的选择,是智慧的表现。
这种糊涂,并不是因为愚不可及而无可奈何的糊涂,而不如说是做出来的,是精心去追求,刻意达成的。既然是做出来的,那么当然要景自天成才行。这里所谓做出来,并非给人以欺骗,而是让人能够放心接受,坦然不疑。如果装得不像,露出形迹,仿佛居心叵测,另有别的目的,你不趋利而陷人于不义,你不避害而陷人以不仁,忠厚似奸,慈善似伪,别人望而生疑,避之唯恐不及,说明你的糊涂还未及火候。糊涂的第三原则是好学不辍,大事不糊涂。糊涂既是基于对自身局限的一种认识,便有其不得已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