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_中篇 挑起历史的重担 第十五章 洛川会议前后

程中原
传记回忆
总共23章(已完结

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 精彩片段:

中篇 挑起历史的重担

第十五章 洛川会议前后

洛川会议是在全国性抗日战争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张闻天不仅主持了洛川会议,而且主持了会前的“中央局政治会议”(8月9日)会议名称据会议记录。为洛川会议作准备,会后,又主持“统一战线座谈会”,贯彻洛川会议的精神。他对洛川会议的历史贡献,是应该充分加以肯定的。

主持洛川会议前的政治会议

1937年8月9日,张闻天在延安主持了中央局政治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成员毛泽东、凯丰、张国焘以及各方面负责人董必武、郭洪涛、吴亮平、蔡畅、林彪、罗瑞卿、萧劲光、徐向前、罗迈(李维汉)等19人。张闻天作了《平津失守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报告。这个报告记录以《平津失守后的形势与党的任务》为题收入《张闻天选集》,以下引用此报告均据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张闻天选集》。这次会议具有洛川会议预备会议的性质。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在7月8日即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同时红军将领连续电请为抗日前驱。15日,周恩来在庐山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付国民党。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又发出《关于目前形势的指示》,主张实行全国军队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实现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政府机构民主化,肃清一切亲日派汉奸分子,进行统一的、积极的、全面的抵抗。这实际上提出了一条全民族的全面抗战的路线。指示还规定红军立即改名,准备立即向华北出动,对日直接作战。23日,中共中央又用“万万火急”通电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第二次宣言》,系统地提出了实行坚决抗战的“八项办法”,表达并充实了21日党内指示关于实现全国性抗战的主张。同一天,毛泽东写了《论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表示共产党人愿同国民党人团结起来,实行坚决抗战的方针和办法,争取胜利的前途。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之下,蒋介石也在7月17日庐山“茗叙”时发表谈话,确定了对日应战的方针;在7月底平津相继失守之际,又于29日表示“今既临此最后关头”,“惟有发动整个之计划,领导全国,一致奋斗,为捍卫国家而坚持到底”。蒋介石:《对新闻记者谈话》,《第一期抗战领袖言论集》,重庆青年书店1939年版,第8页。8月6日,朱德、周恩来等赴南京准备出席国防会议。8月7日,毛泽东命令红军各部准备出动。国共两党在军事上的初步合作开始形成。所以,在七七事变、平津失守的形势,围绕着“争取抗战胜利”这个中心,有一系列重要问题——抗战路线,国共合作,军事战略,红军改编后的战略任务、作战方针和步骤等,迫切需要解决。

8月9日政治会议上张闻天的报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的。在此之前,张闻天已经在8月2日写了《论平津失守后的形势》。载《解放》周刊第1卷第13期,署名洛甫。这篇文章是8月9日报告的基础。

关于形势,张闻天指出:日本占领平津不过是对于中国本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开始。这一战争推动着中国走向全国性抗战的发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决不以取得中国的一部分领土为满足,它所要的是全中国!目前形势的发展,将必然从现在局部的应战的形势转变为全国性的抗战。张闻天肯定南京政府已经作出坚决抗日的表示,在实际行动上也有进步,同时也批评它徘徊不定、妄想偷安的妥协传统尚未完全克服,特别在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权利、释放政治犯方面进步很小,国共合作问题没有最后解决,不敢取消日寇在华的一切特权和活动,外交上没有摆脱消极状态。他指出,目前时局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失败主义,是那种以让步妥协来停止日寇进攻的幻想,是对于英帝国主义的依赖性。

关于党的任务,张闻天在报告中提出:“目前我党的工作中心,是争取全国性抗战的发动与胜利。”为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党必须独立地、积极地提出保障抗战胜利的纲领,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接受,从而在实际上起指导作用。在报告中,张闻天提出了实现“全国性民族抗战”的“八大纲领”。其要点为:一、停止中日和平谈判,宣布对日绝交,公布实行全国性民族抗战的坚决方针;二、动员全中国的海陆空军实行抗战;三、全中国人民的总动员;四、全面的对日抗战;五、改组政府组织;六、实现国共合作,建立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七、实现财政、经济、土地、劳动、文化、教育的新政策,巩固国防,改善民生;八、实现抗日的积极外交。张闻天在这里提出的“八大纲领”,是在7月23日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第二次宣言》中所提出的“八项办法”的基础上略加修改而成的,同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中提出的“八大纲领”大体上是一致的。

在讨论中,毛泽东提议增加为“十大纲领”,做一个“决议案”。他说,纲领、宣言上有“肃反”无“教育”,我的文章上有“教育”无“肃反”。现在我们要做一决议案,应做到尽有。所谓“全面的抗战”,“改良生活”要一条,“教育”要一条,原有八条再加上“坚决抗战”一条,“统一战线”一条则为“十大纲领”。据1937年8月9日毛泽东在中央局政治会议上的发言记录,以下引自此件者不另注明。张闻天赞成毛的意见,在讨论后的发言中表示,“十大纲领”写出来公布是需要的。据1937年8月9日张闻天在中央局政治会议上的发言记录。参看1997年9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张闻天在1935—1938(年谱)》。以下凡张闻天这一段时间的言行,均请参看此书的有关记载,不另注明。

关于国共两党关系,张闻天在报告中提出了抗日战争时期处理同国民党关系的五条原则:

(一)坚持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发扬其每个进步,批评其动摇与妥协。反对急躁病,不断推动它前进,逼它前进。另一方面,合作并不是投降,反对满足、迁就的投降倾向。

(二)提出我党独立的积极的主张,提出保障胜利的办法,来号召与团结全国群众,迫使蒋走向我们方面,使我党实际上起指导作用。

(三)参加国民党所发起的一切合法团体与活动(如抗敌后援会等),扩大它们的群众基础与组织内部的民主,使之成为公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同时不放弃利用一切公开的可能,独立地进行发动、组织与教育群众的工作。造成推动南京政府的力量,而不是与之对立。

(四)争取党的公开与半公开,巩固与扩大党的秘密组织。加强在群众中与军队中的工作。

作品简介:

本书记述了遵义会议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在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所起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张闻天与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的关系,既突出了张闻天所担负的领导责任,也讲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起的关键作用:既写出了张闻天个人的思想转变,也写出了毛泽东对其转变的推动;既突出写了两人紧密合作并最终结束了中国革命最为危急的状态,也写出了毛泽东、张闻天两人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及工作上的分歧。

本书在回答“张闻天是怎样当上总书记的”、“张闻天这一任总书记当得怎么样”、“张闻天是怎样离开总书记岗位的”这三大问题时,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毛洛关系这条线索,不仅客观地分析了历史状况,梳理了思想发展脉络。也把这种关系的发展写得有声有色、疾徐有致、层次分明。书中还客观记述了张闻天与博古的关系、与其他历史人物的是非关系,以及一些党史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

作者:程中原

标签:程中原转折关头张闻天党史传记历史

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最热门章节:
1后记2下篇 完成历史使命以后 第二十一章 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3下篇 完成历史使命以后 第二十章 总结历史经验4下篇 完成历史使命以后 第十九章 整风前后5下篇 完成历史使命以后 第十八章 六届六中全会后党内职责的变动6中篇 挑起历史的重担 第十七章 从十二月会议到六届六中全会7中篇 挑起历史的重担 第十六章 主管宣传和干部教育8中篇 挑起历史的重担 第十五章 洛川会议前后9中篇 挑起历史的重担 第十四章 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10中篇 挑起历史的重担 第十三章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