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张鸣说历史:大国的虚与实_戏台上的百姓 吴稚晖的两次“冤”

张鸣
随笔杂谈
总共79章(已完结

张鸣说历史:大国的虚与实 精彩片段:

戏台上的百姓

吴稚晖的两次“冤”

吴稚晖是个民国怪人。在国民党内,他无疑属于元老级的人物,但其政治表现却总是二丑模样,半是名士派头,半是玩笑洋相,总也正经不起来。日俄战争期间,留学生在东京开会,吴稚晖上台大骂西太后,骂着骂着,肚子一鼓,裤子掉了下来,提上之后,面不改色,依旧是骂。

北伐成功,国民党当了家,吴稚晖成了元老中的元老,而且年逾耳顺,奔七十了却依然为老不尊,疯癫如故。喜欢穿土布大褂,坐三等车,睡大车店,还特别喜欢在住所周围的空地上方便(吴《斗室铭》有句云:“耸臀草际白,粪味夜来腾。”),极其健谈,话匣子一开就关不住,所讲的话庄谐杂出,格外喜欢在脐下三寸左右徘徊,越是有女士在场,就越是卵蛋、精虫地说个不停。为文最喜欢的东西,一个是嘲笑瘌痢头的《瘌痢经》,一个一开首便是“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的鬼话《何典》。西太后死的时候,吴稚晖写文章去骂,要李莲英伸手扪西太后“干软的乳头”,全不顾人家看了会不会呕吐。

不过,一生嘻嘻哈哈,老不正经,拿肉麻、下流当有趣的吴稚晖也有不爽的时候。第一次是甲午战争之后,知识分子闹变法,康有为叫得最凶,公车上书之后,同为举人的吴稚晖慕名去见康有为。说起中国之病,公推“八股”、“鸦片”和“小脚”(缠足)为三害,由是约定,大家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三年后,吴稚晖老实地遵守了约定,没有下场,可是康有为和他弟子梁启超却照考不误,康有为还中了进士。吴稚晖一怒之下,一度愤而“反动”,故意跟进步潮流唱反调,为难追求新思潮的学生(时吴在北洋学堂教书),好不容易才回过味来,死活也不肯在北方跟康梁们一起干了,跑到家乡另起炉灶。后来吴稚晖从康党变成革命党,估计跟这次“上当受骗”很有关系。

吴稚晖的另一次不爽的经历,跟《苏报》案有关。亦宦亦商的陈范接手《苏报》,半出于对朝廷的不满,半出于销路的考虑,将报纸交到了爱国学社里(笔和嘴巴都很厉害的一干人手里),吴稚晖也算是其中的一个。这些人在报上大骂皇帝,骂的北京的西太后坐不住椅子,动用国家力量来惩办“乱党”,具体的经手人却是很开明的俞明震。俞明震兵马未动,却先托关系找到了吴稚晖,在出示了朝廷要将《苏报》同人拿办正法的谕旨之后,却连说“笑话,笑话”,并说他们以后可以多联系,告知了联系的方式,最后暗示,吴稚晖可以出国避一避,去欧洲、美国均可。对于俞明震的卖好,吴稚晖和《苏报》的同人(蔡元培、章士钊、章太炎和邹容等人)开始是当笑话听的,由于有租界的庇护,他们根本没把北京那个老太婆的雷霆之怒当成一回事。在此之前,租界当局已经找过他们若干次,并保证说,只要他们不私藏军火,仅仅是批评清政府没有关系。但是,他们没有估计到的是,即使是西方国家,国家的利益和言论自由的理念比起来,后者依然脆弱得很。当西太后很是认真的时候,已经跟清政府达成了协议,而且有4万万白银的赔款厚利要拿的西方国家多少都是要给点面子的,尽管这个西太后刚刚很不人道地把一个“持不同政见者”杖毙掉了。

于是,《苏报》案发了,章太炎和邹容进了租界的监狱,虽然在清政府看来是重罪轻判,但毕竟有人受了惩罚。在《苏报》同人大多避开的同时,吴稚晖走得最远,真的去了英国,全不在意“英伦居、大不易”的花费。案发后,有消息传出,说是章太炎和邹容的入狱是吴稚晖告的密。当然,这是冤枉的。尽管吴稚晖走得远了点,如果仅仅为了避难似乎没有必要,但章、邹二人的落网的确跟吴稚晖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当时办案的人,无论是中国方面的官员还是租界的巡捕房,都没有任何的热情,事还没办,空气早就放了出去,咋呼的地球人都知道了。章与邹的被捕完全是这俩人的自投罗网,找上门去的,大概就是想弄出点事来好扩大影响。这里面,抓人的和被抓的没有丁点的秘密可言,当然也就没有密可以告。至于为什么俞明震偏要找上吴稚晖,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里只有吴稚晖是江苏人(还是绅士),而俞恰在江苏做官,身家事业都在江苏。

吴稚晖这两次际遇的确有点冤,以至于事情过了很久,党国的“稚老”依然愤愤不平。不过,这个“冤”也反映出吴稚晖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潇洒和狂放,对于自己没有拿到进士的头衔,多少还是有点惋惜,对于清政府或者说对一切大权在握的人也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一个《苏报》案,章太炎自投罗网(还是有风险的,毕竟沈荩刚刚被杖毙),而吴稚晖却远走欧罗巴。回来以后,虽然身属革命党,信仰无政府主义,但暴动暗杀的事情(这恰是欧洲无政府主义者的拿手戏)却一点也不沾边,既比不上幕后策划的蔡元培、陈独秀,更比不上亲自动手的吴樾和汪精卫。再以后,我们发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吴稚晖对于最有权势的那么几个人却连小骂都没有,无灾无害地做着国民党的中常委。1949年以后,蒋介石周围像吴稚晖这样专门舞文弄墨的人,戴季陶自杀了,陈布雷也自杀了,可吴稚晖却活得好好的,吃得下、睡得香,躲到台湾活到自然死亡。

作品简介:

张鸣这本随笔,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话题,都是些逸闻趣事中的人情世故。

在这本书里,辫子、烧狗、燃放鞭炮、洋人的膝盖以及拳民的秘密都被作者拿来当话题,乍一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历史这本大书的,却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简单的命题来,然后通过这些命题,揭露了历史的另类真相,还原人性假面,引领读者去反思和思索,去感悟真相。作者可谓是笔笔勾勒冷漠看客,篇篇道尽学者良心。

张鸣(1957年3月-),浙江上虞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该系主任。成长在北大荒的张鸣,曾做过农工、兽医。199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教书之余喜欢写点东西,其中不少变成铅字出版,有论文数十,学术随笔上百。其作品主要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中国教育病了吗?》等数种;还有历史……

军阀之脸谱,武夫之性格,文人之脾气,皇宫之隐秘,女人之别样,重臣之分量,张鸣品人,勾勒晚清至民初之人物群像图。

从出人意料的武夫张作霖,到开涮警察的文人章太炎;从黑社会讨公道,到双面艺人谋生;从妓女救国,到弱势记者。鸡零狗碎,有温度的近代史。一〇三篇精华之作,勾勒晚清至民初历史人物群像图。

作者从五年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随笔中择选一〇三篇精华之作,集中体现其对各类人物的独到观点,突显张鸣式说史之魅力。

一个军人集团的裂变,一个少为人知的五四。

五四不仅是思想史上的标志事件,还是政治史中的一个巨大事件场域。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汹涌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军阀政治——各个军阀和政坛派系都在捣鼓五四,而五四最终对于民国政治的走向,起着扳道工的作用。

以往的五四研究,跟五四关系密切的军阀和政客,比如直皖之争,官僚政客中的亲日派和亲英美派之争,全都为人忽视了,好像五四期间,这些政坛上的要角,全……

本书从作者五年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随笔中择选72篇精华之作,集中体现其对各类问题的独到观点,突显张鸣式说史之魅力。义和团有何难解之谜?文学戏剧有甚意外影响?回望百年教育,考证另类国粹,品读投契之作,反思外交得失。

组合边角料,复活大历史。

《大实话:历史与现在》是作者最新的历史观察与时评文章集,张鸣写史,总能把历史堆里那些已经被遗忘的事件诙谐地表达出来,原滋原味的端到读者桌上。读者读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更多的是现在。他的随笔集都是以讲故事为主,文字浅如白话,幽默有趣,然而尖锐,看着是在讲历史上的那点破事,读者脑子里反应出来的却是熟悉的当下,说古是为了讲今,历史只是材料,当下才是真正的落脚点。在这本新书中,“说今”的份量更多了,直指当……

作者:张鸣

标签:张鸣张鸣说历史大国的虚与实随笔历史

张鸣

近代史上的鸡零狗碎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大历史的边角料

大实话:历史与现在

张鸣说历史:大国的虚与实》最热门章节:
1戏台上的百姓 章太炎的政治疯病2戏台上的百姓 中国式的死撑现象3戏台上的百姓 马屁也不易4戏台上的百姓 梁启超和胡适的“医疗事件”5戏台上的百姓 不识字的好处6戏台上的百姓 以吃为价值取向的民族7戏台上的百姓 狗血淋头的文人们8戏台上的百姓 吴稚晖的两次“冤”9戏台上的百姓 文人打手的故事10戏台上的百姓 狗血淋头的文人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