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张鸣说历史:大国的虚与实_戏台上的百姓 狗血淋头的文人们

张鸣
随笔杂谈
总共79章(已完结

张鸣说历史:大国的虚与实 精彩片段:

戏台上的百姓

狗血淋头的文人们

古来文人之厄莫过于文字狱,大约文人所依仗的不过一支秃笔,不弄点什么在纸上,甚至刻成书就难受。当然,这一不难受就容易出事。在皇帝的统治下,政治上的忌讳是免不了,写下白纸黑字的议论,如果政治上不正确,又恰好碰上个过敏的主子再加上若干条鼻子特好使的狗,那么有可能倒霉。

有明一朝,在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识字无多,文字狱往往都是阿Q式的,自家秃头,忌讳人家说光,偏有那么些小文人对拍马屁特别有兴趣,自投罗网,结果一个接一个地莫名其妙就丢了性命。到后来,随着皇帝的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字狱的水准也水涨船高,稍微像点样了。比如李贽放言无忌,捧秦始皇,赞美私奔的卓文君,说伺候了四朝皇帝的冯道的好话,连对孔子都敢说三道四,宣称不一定以其是非为是非。结果被捉进宫里,断送了老头皮。

历朝历代论起来,还是清朝文字狱最红火,康雍乾盛世百多年,就闹了百多年的文字狱。不仅传统的政治不正确的话题依然,而且又新添了许多敏感领域,不仅狄夷这种字眼儿犯忌讳,连明、清的时候,朱、红都碰不得,如果你不小心说出了一个以前看起来是常见的词组——浊清,皇帝肯定会龙颜大怒,说你把“浊”字加于国号之上,是何心肠?甚至如果你在诗文里多用了几个“日”“月”,也可能被人告发,说是别有用心——念念不忘明朝。不过,要我说,文人最倒霉的还不是在文字上遭灾,如果真是在文字上触犯了忌讳,尽管断送了老头皮或者不老的头皮,在后人那里还多少能赢得几分赞誉,被夸有勇气,甚至有见识。可是那些被以另外一种名义修理的文人,不仅当时很惨,过后也得不到后人的好评,在今天看来属于晦气到家了。清初的吴兆骞就是这样一个倒霉蛋。

吴兆骞是明末清初之季江南有名的才子,这样的才子在明社为屋之际,尽管没有顾炎武、傅山、张煌言、夏完淳那样的恢复之志,但多少不免有些家国之慨。虽然很快就出来应试做了顺民,但对于清朝皇帝来说,这种人还是有欠修理的地方,至少为了惩罚江南地区士大夫的不安分,也要弄点儿名堂杀一杀这些人的傲气。于是,科场案出来了,凡是被举报的考官考生,统统丢了吃饭的家伙,而取中的举子则被押到北京,俩兵丁拿着大刀看一个,让他们在皇帝面前当场考试。江南才子吴兆骞就是被押解到京,在杀气腾腾的考场上考试的一个倒霉鬼。

一种说法是,从来都娇生惯养的吴兆骞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不免浑身颤抖,握不成笔,结果交了白卷。还有一种说法是,吴兆骞被押进考场之后,傲气陡起,说我吴兆骞考个举人还用受这种气,一字不写,交了白卷。不管哪种说法是对的,反正吴兆骞交了白卷没有错,而且因此被流放到了极边之地,到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给披甲人为奴了,再重一点就是绞刑了。尽管吴的文名早已上达天听,皇帝应该知道,此人的白卷不代表他只能靠走后门才能考上,但处分依然是这么重。吴兆骞在宁古塔的冰天雪地里,背着考试作弊的罪名,一待就是23年,最后还是一班儿老朋友看不下去,托关系托到当时的权相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头上,纳兰惺惺相惜,伸以援手,这才让吴兆骞在暮年回到了家乡。

作品简介:

张鸣这本随笔,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话题,都是些逸闻趣事中的人情世故。

在这本书里,辫子、烧狗、燃放鞭炮、洋人的膝盖以及拳民的秘密都被作者拿来当话题,乍一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历史这本大书的,却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简单的命题来,然后通过这些命题,揭露了历史的另类真相,还原人性假面,引领读者去反思和思索,去感悟真相。作者可谓是笔笔勾勒冷漠看客,篇篇道尽学者良心。

张鸣(1957年3月-),浙江上虞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该系主任。成长在北大荒的张鸣,曾做过农工、兽医。199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教书之余喜欢写点东西,其中不少变成铅字出版,有论文数十,学术随笔上百。其作品主要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中国教育病了吗?》等数种;还有历史……

军阀之脸谱,武夫之性格,文人之脾气,皇宫之隐秘,女人之别样,重臣之分量,张鸣品人,勾勒晚清至民初之人物群像图。

从出人意料的武夫张作霖,到开涮警察的文人章太炎;从黑社会讨公道,到双面艺人谋生;从妓女救国,到弱势记者。鸡零狗碎,有温度的近代史。一〇三篇精华之作,勾勒晚清至民初历史人物群像图。

作者从五年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随笔中择选一〇三篇精华之作,集中体现其对各类人物的独到观点,突显张鸣式说史之魅力。

一个军人集团的裂变,一个少为人知的五四。

五四不仅是思想史上的标志事件,还是政治史中的一个巨大事件场域。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汹涌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军阀政治——各个军阀和政坛派系都在捣鼓五四,而五四最终对于民国政治的走向,起着扳道工的作用。

以往的五四研究,跟五四关系密切的军阀和政客,比如直皖之争,官僚政客中的亲日派和亲英美派之争,全都为人忽视了,好像五四期间,这些政坛上的要角,全……

本书从作者五年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随笔中择选72篇精华之作,集中体现其对各类问题的独到观点,突显张鸣式说史之魅力。义和团有何难解之谜?文学戏剧有甚意外影响?回望百年教育,考证另类国粹,品读投契之作,反思外交得失。

组合边角料,复活大历史。

《大实话:历史与现在》是作者最新的历史观察与时评文章集,张鸣写史,总能把历史堆里那些已经被遗忘的事件诙谐地表达出来,原滋原味的端到读者桌上。读者读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更多的是现在。他的随笔集都是以讲故事为主,文字浅如白话,幽默有趣,然而尖锐,看着是在讲历史上的那点破事,读者脑子里反应出来的却是熟悉的当下,说古是为了讲今,历史只是材料,当下才是真正的落脚点。在这本新书中,“说今”的份量更多了,直指当……

作者:张鸣

标签:张鸣张鸣说历史大国的虚与实随笔历史

张鸣

近代史上的鸡零狗碎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大历史的边角料

大实话:历史与现在

张鸣说历史:大国的虚与实》最热门章节:
1戏台上的百姓 章太炎的政治疯病2戏台上的百姓 中国式的死撑现象3戏台上的百姓 马屁也不易4戏台上的百姓 梁启超和胡适的“医疗事件”5戏台上的百姓 不识字的好处6戏台上的百姓 以吃为价值取向的民族7戏台上的百姓 狗血淋头的文人们8戏台上的百姓 吴稚晖的两次“冤”9戏台上的百姓 文人打手的故事10戏台上的百姓 狗血淋头的文人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