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晚清帝国风云1·鸦片战争_第七章 当亡不当亡 蒙古骑兵

关河五十州
历史小说
总共119章(已完结

晚清帝国风云1·鸦片战争 精彩片段:

第七章 当亡不当亡

蒙古骑兵

僧格林沁不急,皇帝急。咸丰原先只想能保住京师就不错了,如今则有了消灭北伐军的念头——夜长梦多啊,说不定这帮人什么时候再杀到京城呢?

再看派出去的两员将,胜保虽说吃了败仗,但总在卖力气进攻,这僧格林沁像个木桩一样地往那里一竖,迟迟没有动静,算怎么一回事?咸丰连发上谕,催促僧格林沁尽快启动,得到的回复总是:“时候还没到,现在进攻没有效果。”

虽然僧格林沁没有发动进攻,但事实上,他每天都在忙,忙于建营,其战术可归结为八个字:“步步为营,密集靠拢。”

在营盘逼近太平军阵地后,他仍旧不肯硬攻,而是在木城对面搭起土山,修筑炮台,用大炮进行反复轰击,使得太平军轻易不敢出营。僧格林沁给胜保送去密函,原样传授了自己的打法秘诀。胜保原先对僧格林沁还不以为然,吃了亏后不得不心悦诚服,老老实实地照着做。

如此一南一北,包围圈一天天紧缩,胜保开始在距离木城仅一里远的地方建造营垒和炮台。林凤祥和李开芳对此都很紧张,白天因为有炮火威胁,他们只能一边晚上派人对胜保的工事进行破坏,一边在土城外扩建自己的防御营垒。

太平军的举动,恰如其分地显示出步步为营战术的极端重要性,胜保如获至宝,当然不肯相让。于是晚上双方常常大打出手,打完了再各回各家,争分夺秒地抢着修筑工事。

太平军要对官军进行夜袭,自然不会点火把,而胜保为了不暴露目标,也不让军队点火,大家都是摸着黑打斗,犹如京剧中的《三岔口》。有时打完了,因为搞不清方向,双方还弄错位置,闹出了我给你修营寨,你给我筑炮台这样的大笑话。

胜保的新炮台终于建成了,炮弹可以直接打进木城,太平军因此被炸死了很多人,连林凤祥也险些中炮,军中的广西老兄弟们虽然久历战阵,然而也心胆俱寒。

软磨硬泡之下,太平军一方率先露出破绽。林凤祥忍受不了这种苦苦相逼,他开始弃守为攻,试图从胜保这边打开缺口,但胜保对此早已有备,所以始终无法突围成功。

在逐步逼近木城的情况下,胜保又采用心理战,用投降不杀来进行阵前煽动。太平军沿路吸收了很多新兵,这些新兵本身没有很强的作战意志,战事顺利自然不用说,一旦出现难以克服的困难,则最易动摇,因此逃跑的人很多。

人一得意,就容易松懈,胜保想不到太平军会再出绝招。1854年2月5日,林凤祥、李开芳决开运河大堤,用水来对付胜保。胜保忙不迭地抢堵分流,一分神,太平军便从木城冲了出去。

胜保的疏漏,让僧格林沁企图在天津近郊歼灭太平军的计划完全破产,如果照从前的情景,太平军又得像鱼入大海,谁也抓不住,找不到了。可是现在不一样,因为太平军背后有一个僧格林沁,他拥有一支蒙古骑兵。

在中世纪,蒙古骑兵曾是无敌的标志,当他们扬名立万的时候,还没满洲骑兵什么事。更为重要的是,满洲骑兵衰弱了,蒙古骑兵却还保留着一股雄风。

作品简介:

晚清帝国风云系列,是关河五十州近代历史写作的重磅作品。本系列参阅了国内外丰富的史料,运用多重的观察视角,深入地理解当时历史现场各方的立场,和他们真实人性底色和认知逻辑,试图重新梳理近代史发展脉络,再现一个真实可感的晩清,解读历史的多样可能性。

晚清时期,长于守成的道光帝遇到了传统中国帝王从未有过的挑战——鸦片战争。它将传统中国社会坚实外壳敲出了裂痕,这一危机,让整个大清帝国疲于应付,进退失据。就在鸦片战争告一段落的时候,噩耗却再次传来——广西出事了……

本书以嘉庆朝“林清之变”为引子,从道光皇帝的登基讲起,通过对江河日下的清帝国诸多弊端情状的解读,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撞击与矛盾冲突的多视角展示,揭开鸦片战争这一历史大幕背后的种种秘辛,从多个方面解读鸦片战争爆发及中国失败的原因,以及与外部英帝国之间的碰撞、试探、冲突和博弈的诸多历史细节。

作者:关河五十州

标签:关河五十州晚清帝国风云鸦片战争历史清朝晚清

晚清帝国风云1·鸦片战争》最热门章节:
1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名不虚传2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弦外之音3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晏子使楚4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独闯虎穴5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极品家丁6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屈服7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惊叹号8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不一样的八旗9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溃散一空10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先剿后抚
更多『历史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