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晚清帝国风云1·鸦片战争_第五章 无比沉重的担子 来自京城的圣旨

关河五十州
历史小说
总共119章(已完结

晚清帝国风云1·鸦片战争 精彩片段:

第五章 无比沉重的担子

来自京城的圣旨

原来当时英法两国正在黑海同俄国争夺出海口,为此三家闹得不亦乐乎。到港的这艘英军军舰跟中国完全没关系,它要去的地方是中东,路过香港,仅仅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下马威而已。

英国政府这个欲盖弥彰之计,反而使徐广缙的决心更加坚定,他继续利用民间力量对文翰施加压力,其中最厉害的当然还是“十万长城”。

为了把声势搞得更大一些,在徐广缙的暗中支持下,乡勇们晚上倾巢出动,由士绅首领带头,排成一字长龙,拎着灯笼进行示威游行。游行时,广州城头点满火烛,火烛与灯笼相互交映,宛如白日。

如此热闹,广州城外的英国商馆想装不知道都不可能。英国佬架上望远镜,看到镜头里游行人群的灯笼就跟天上的繁星一样,数都数不过来,这让他们瞠目结舌。

老百姓可不是官府,他们不会跟你讲道理,觉得不爽,没准儿立刻就会乘着天黑跑过来把商馆给拆掉。商人们因此惊恐万状,每天黄昏还没到,就急急地催促雇员关门,暂停交易。随着交易量的减少,货物出现积压,都运不出去。英商十分着急,他们联名给文翰写去公函,扬言要英国政府承担损失。

在文翰与徐广缙的较量过程中,双方都在不停地向各自政府进行汇报。与徐广缙的奏折相比,文翰的报告更细,连几个月来购买了多少文具,都没忘记向内阁报个账,这个细节自然也不会漏掉。

他的上司、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开始打退堂鼓了。此前徐广缙在交涉中一再强调,不是中国官方不愿守约,而是广州居民有强烈的反英倾向。“十万乡勇游行示威”,毫无疑问给巴麦尊留下来深刻印象,让他认为徐广缙的警告并非空言恫吓。

另一方面,正如徐广缙所得到的情报所言,在国内矛盾、中东争端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下,英国政府不仅不可能像鸦片战争后期那样从印度大规模抽调兵力,就连对在港军队进行动员都颇费踌躇。

在巴麦尊发给文翰的指令中,终于同意搁置进城问题。

没有上司相逼,文翰算是松了口气,然而冒险的欲望也几乎在他体内同时发酵:我为什么不尝试再逼一下中国人呢,假如成功,那就有得牛皮可吹了。

因为巴麦尊的搁置有一个前提,即中方不再发生明显违约或出现重大外交破绽。假如有后面的情况发生,巴麦尊仍有把握说服内阁向广州出兵。于是,文翰也硬着头皮死撑。

这是一个相互顶牛的过程,文翰等着徐广缙露出破绽,徐广缙则挖空心思,想着怎样才能再将一军,以将对手完全逼退。

1849年4月1日,徐广缙通知文翰,朝廷谕旨已经到达。一直以来,文翰都在苦等这道来自京城的圣旨。文翰清楚,如果中国皇帝决定打开城门,徐广缙作为地方官员是不敢抗命的。

作品简介:

晚清帝国风云系列,是关河五十州近代历史写作的重磅作品。本系列参阅了国内外丰富的史料,运用多重的观察视角,深入地理解当时历史现场各方的立场,和他们真实人性底色和认知逻辑,试图重新梳理近代史发展脉络,再现一个真实可感的晩清,解读历史的多样可能性。

晚清时期,长于守成的道光帝遇到了传统中国帝王从未有过的挑战——鸦片战争。它将传统中国社会坚实外壳敲出了裂痕,这一危机,让整个大清帝国疲于应付,进退失据。就在鸦片战争告一段落的时候,噩耗却再次传来——广西出事了……

本书以嘉庆朝“林清之变”为引子,从道光皇帝的登基讲起,通过对江河日下的清帝国诸多弊端情状的解读,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撞击与矛盾冲突的多视角展示,揭开鸦片战争这一历史大幕背后的种种秘辛,从多个方面解读鸦片战争爆发及中国失败的原因,以及与外部英帝国之间的碰撞、试探、冲突和博弈的诸多历史细节。

作者:关河五十州

标签:关河五十州晚清帝国风云鸦片战争历史清朝晚清

晚清帝国风云1·鸦片战争》最热门章节:
1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名不虚传2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弦外之音3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晏子使楚4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独闯虎穴5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极品家丁6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屈服7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惊叹号8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不一样的八旗9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溃散一空10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先剿后抚
更多『历史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