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纽约三部曲_锁闭的屋子 3

保罗·奥斯特
外国小说
总共27章(已完结

纽约三部曲 精彩片段:

锁闭的屋子

3

过了几天,我才鼓起勇气去打开那两只手提箱。我把手头正写着的一篇文章写完,去看了几场电影,又接受了几个通常会拒绝的约稿。但这些安排糊弄不了我自己。我的反馈至关重要,而我又不想面对失望的可能。在我的意识中,下令销毁范肖的作品就跟亲手杀了他没有区别。我被赋予了某种注销的权力,从墓穴里偷出一具尸体,把它撕成碎片。处在这样一种位置上让人难以承受,我不想卷入其中。只要我不去打开那箱子,我就无愧于心。可是另一方面,我却有过承诺,我知道自己不能永远这样拖延下去。就在这时(我振作起来,做好准备),新的恐惧却又攫住了我。我发现,虽说我不希望范肖的作品读起来很糟,但同时我也不希望他的作品读起来很棒。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难解释的情感。毫无疑问,那和过去的竞争心态有关系,一种不想在范肖的光芒下相形见绌的愿望——但这就有一种左右为难的感觉。我已经答应了人家。一旦打开箱子,我就成了范肖的代言人——我就得替他说话,不管喜不喜欢。两种可能性都让我害怕。发出死亡的宣判已经够糟的了,可是替一个死人说话似乎也不见得更好。一连好几天,我都在这两种惧怕中来回摇摆,拿不定哪一种情形更糟。最后,不用说,我还是打开了箱子。然而我当时那么做,与其说是为了范肖,不如说是为了索菲。我想再见到她,这事情越早上手,就越早有理由给她打电话。

我不打算在这里作任何具体讨论。现在,范肖的作品已经变得众所周知了。他的书已经在被人阅读和谈论了,还有许多报道和研究,已是家喻户晓。如果还有什么可说的,那就是我用了不过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明白我个人的情感完全与此无关。对文字的看重,对笔墨的注重,对作品力量的相信——这些考量都凌驾在一切之上,与之相比,生活本身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我说这些不是自鸣得意,也不是在粉饰自己的行为。我是第一个发现其作品的人,但除此之外我看不出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如果范肖的作品并不是那么好,我的角色可能就不一样了——那样我会显得更重要,也许,对整个事情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但事实上,我不过是一个隐形工具而已。事情已经发生了,除非否认它与自己有关,除非假装我不曾打开过箱子,否则事情还在继续发展,横扫面前的一切障碍,带着自身的惯性向前推进。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来消化、整理这些资料,把那些完成的作品从草稿中找出,按写作日期的顺序将那些原稿一一归档。最早的作品是一首诗,可以追溯到1963年(范肖当时十六岁),最后一部作品写于1976年(距范肖失踪只有一个月)。共计一百多首诗歌,三部小说(其中两个短篇、一部长篇),还有五部独幕剧剧本——还有十三个笔记本,其中包括大量未完成的文字片断、速写和札记,还有范肖阅读时写下的读书笔记,以及关于今后写作计划的若干想法。没有信件,没有日记,没有一处涉及范肖的私人生活。当然,这一点在我意料之中。如果不是想要遁世,一个人不会这样掩盖自己的行迹。我也想过这些材料中或许会有提到我的地方——哪怕只有一封指示信,或是哪个笔记本条目里,指定我做他的遗稿管理人,那也好啊。可是一个字都没有。范肖就这样一股脑儿地扔给了我。

我给索菲电话,安排在第二天晚餐见面。由于我建议去一家时尚的法式餐厅(超出我消费水准),我想她能够从这一安排中猜出我对范肖作品的看法。但除了这个积极的暗示,我自己还是少说为好。我希望一切都能够按照它自身的步骤发展——不必突然移动,不必仓促表态。我对范肖的作品已经相当有把握了,但我生怕对索菲来说这事太突然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怎么做,很有可能一开始就被一个愚蠢的失误给毁了。索菲和我现在是拴在一起的,不管她是否明白这一点——如果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能作为合伙人一起推出范肖的作品就好了。但我想要的不止是这个,我希望索菲也有同样的要求。我压抑着自己热切的心情,告诫自己谨慎行事,提醒自己要深谋远虑。

她身穿黑色真丝裙装,配着小小的银耳环,把头发披到后面,恰到好处地显露出颈部线条。走进餐厅她一眼见到我坐在吧台那里,给了我一个热情的微笑,这笑容里还带有一种共谋意味,就像是在告诉我她知道自己有多么漂亮,而同时又在嘀咕着这场面的古怪——似乎在琢磨着什么,分明意识到了这一瞬间的那种匪夷所思的暗示。我告诉她,她可真是光艳照人,她几乎是带着嗔怪的口吻回答说,这还是本出生后她第一次在晚间外出——所以想弄得“别致一些”。寒暄之后,我坚守正题,试图控制住自己。当我们在桌边(白桌布,银餐具,一只细长的花瓶搁在我俩中间,里面插着红色郁金香)各自位置上坐下后,迎着她第二次展露的微笑,我开始说到了范肖。

她对我提到的一切情况似乎丝毫不觉得意外。这对她来说已经不是新闻了,是一个她早已接受的事实,而我所说的这些只不过证实了她一直以来就了解的事实而已。尤其让人奇怪的是,这事情似乎并没有使她特别兴奋。她那种警惕的表情让我颇感困惑,有那么几分钟时间我都不知说什么好了。随后,过了一会儿,我才开始明白她的感觉跟我没有多大区别。范肖从她的生活里消失了,我明白她本来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份强加于她的责任大加抱怨。由于要出版范肖的作品,献身于一个不再存在的人的事业,她将被迫生活在过去,无论她想要对自己的未来作什么打算,都会受制于她必须扮演的那一角色:一个名副其实的寡妇,一个过世作家的缪斯,一个悲剧故事凄婉动人的女主角。没人想成为小说的一部分,更何况这小说还是真实的。索菲才二十六岁。她太年轻了,不想为别人而活,她也太聪明,不可能不想追求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事实上,她爱过范肖并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范肖死了,是时候把他撇在脑后了。

所有这一切都是没有被说出口的。但那种感觉是明摆在那里的,不可能无动于衷地把它忽略过去。鉴于我是一个性格保守的人,奇怪的是我本该坚持到底,但我知道如果不因势利导主动开口,这事就永远别指望了。

“你不必牵涉太多精力,”我说,“当然,我们会一起商量,但应该不至于占用你太多时间。如果你愿意都让我来拍板,我想那也不会太坏。”

“当然,我会让你来做决定,”她说,“我对这所有的事都一窍不通。如果让我自己来做,五分钟之内就会乱套。”

“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处于同一方,”我说,“最后结果如何,我想要取决于你是否信任我。”

“我相信你。”她说。

“我还没有任何能让你信任的理由,”我说,“不管怎么说,目前还没有呢。”

“我知道。可我还是信任你。”

作品简介:

《玻璃城》、《幽灵》、《锁闭的房间》被称为纽约三部曲。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奥斯特通过营造哥特式的紧张气氛,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来诱使读者与之一起踏上追寻身份和存在意义的心灵之旅。

玻璃城:深更半夜,一个陌生电话打到侦探小说作家奎恩家里,这让他陷入了比任何侦探小说更为扑朔迷离的案情之中。

幽灵:布鲁受雇于怀特去监视布莱克。监视,跟踪,一年过去了,他一无所获,布鲁几近崩溃。

锁闭的房间:一封不期而至的信,告诉“我”——范肖的童年好友,范肖失踪了,留下妻儿和一堆非同寻常的手稿。按照范肖以前的意愿,“我”被要求处理这些手稿。起初一切很顺利,范肖的手稿得以出版。与此同时,我娶了范肖漂亮的妻子,做了范肖儿子的父亲。然而,“我”突然发现范肖竟然还活着!

作者:保罗·奥斯特

翻译:文敏

标签:保罗·奥斯特纽约三部曲美国外国文学

纽约三部曲》最热门章节:
1锁闭的屋子 92锁闭的屋子 83锁闭的屋子 74锁闭的屋子 65锁闭的屋子 56锁闭的屋子 47锁闭的屋子 38锁闭的屋子 29锁闭的屋子 110幽灵 5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