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酱之属 酱油膏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酱之属

酱油膏

季季送我一瓶她家乡的名产“螺王”酱油膏,风味甚佳。这种酱油膏倒出来时,散发醇厚的鲜香味,汁稠味浓,色泽乌亮魅人,远非等闲酱油可比。感动之余,想用来烹制菜肴,遂设计了一套以酱油为主题的午宴,邀几个朋友来家里品尝。

我出示酱油膏,杨牧和陈芳明都说是的,从前有人馈赠过,印象深刻。可见这东西几十年来一直是时尚礼品。

这次杜撰的“酱油宴”菜单包括:酪梨番茄拌酱油膏,白斩鸡,卤味拼盘,白灼猪颈肉,烤杂蔬,烤鲑鱼首,烤自然猪腩排,啤酒鸭,东坡肉……有的用酱油入菜,有的汆烫后蘸酱油膏,吃得大家满嘴酱香,连深谙厨艺的王宣一、詹宏志、夏盈盈都赞美,令我虚荣心完全得逞。

台湾酱油素以西螺最出名,所谓“酱油的故乡”,据说乃得利浊水溪的甘泉,水质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效和空气中的微生物发酵。西螺酱油有三大品牌:丸庄、瑞春、大同。其中以丸庄的知名度最高,当地人却最欢喜瑞春的酱油,我自己亦然。这三家酱油公司都强调古法酿制,标榜不添加防腐剂、色素,属纯酿造酱油。

纯酿造方式就是豆麦(常见的是黄豆、黑豆、小麦)原料和曲菌经过较长时间的发酵,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不加任何化学物质调味处理,天然熟成。这是诚恳制造酱油的办法,流程既繁复,自然较费工时,成本也提高。

好酱油的条件不外乎上等的豆麦原料、优质清水、好阳光晒制,令它天然发酵,千万猴急不得。许多市售酱油添加乱七八糟的化学物质,求其速成、量产,徒然摧毁我们对酱油的美感经验。

于是许多食品标榜“遵古法”制造,从前我不免迷惑,食品科技一直在进步,现代食品不是应该比古代更文明更美味?岂有强调以古人为师的道理?

原来文明的演进并未使我们的生活更文明,或更安全可靠。我猜想是工业革命形塑了人们快、多、廉的价值观,机械化、标准化、集中化的一贯作业,大规模量产保证了市场利润,几乎将手工产业摧毁殆尽。

然则世间许多事跟爱情一样,是急不得的。例如制造酱油,其流程大抵先烧煮豆麦,经自然发酵成曲,再用煮原料的汁液拌曲入缸做酱醅,经数月日晒熟成。

各地酿造方法、配料不同,也多各自有独特的菌种,酿出来的酱油风味殊异。

以“螺王”为例,它用黑豆为原料,煮熟后放在竹盘上风干七天,让自然产生的曲菌完美成熟,再涤去外皮的菌丝,消除霉味。洗涤后的黑豆加盐放入瓮中,封瓮,日曝一百二十天以上,当黑豆自然发酵、分解后,取出压榨,再蒸煮调味,杀菌装瓶。这种制造酱油的标准作业程序,如今却鲜少人这样老老实实地遵循了。

酱油出现于汉代,自古以来,此物连接了华人的生活经验和集体记忆,我很难想象生活中缺少了酱油将多么乏味。酱油能改变菜肴的口味和色泽,这种调味料的任务是生香、着色、增咸,美化平庸的食材。

台湾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猪油加酱油膏拌饭是最朴素的美食,穷人的奢华。酱油不妨用来烹制美馔,酱油膏则多当作蘸料。特别是白汆的食材。清代美食家李渔以吃笋为例,说最美的吃法是“白烹俟熟,略加酱油”。李渔比现代人高明,台湾大部分餐厅煮好竹笋时多淋上美乃滋,恶心极了。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果之属 木瓜牛奶2果之属 烧仙草3果之属 芒果牛奶冰4肉之属 客家小炒5肉之属 黑白切6肉之属 鸡卷7肉之属 排骨酥8肉之属 炸排骨9肉之属 白汤猪脚10肉之属 万峦猪脚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