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饵之属 凤眼糕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饵之属

凤眼糕

郑槌先生是台湾糕饼业的传奇人物,是鹿港糕点的根源,后来才开枝散叶,启动了鹿港的茶食盛世。

清光绪年间,泉州糕点名师郑槌十六岁来台湾。唐山过台湾,不仅需要机遇,也需要冒险、开拓精神,才能航向险恶的黑水沟。黄逢昶在光绪年间从政台湾,有诗追忆渡海情景:“海天鳌柱峙中流,千里台疆水上浮,雪浪银涛环四海。”郑槌先受雇于鹿港黄姓富商,他身怀糕饼技艺绝学,据说带了一本各式茶点制作的配方秘笈,所制口感绝佳,更能创新口味,曾获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褒章奖励。

清代鹿港多富商,那个年代,富裕人家才能常吃甜点;也只有富庶繁荣的地方,糕饼业才会发达。猪油粩、凤眼糕,都是鹿港著名的茶点。起初,郑槌与鹿港黄姓雇主一起合作,一八七七年成立了“玉珍斋饼铺”,以绿豆糕、芝麻糕、杏仁糕和各式麻粩闻名。玉珍斋后来拆伙,郑槌另创立“郑兴珍饼铺”“郑玉珍饼铺”;“玉珍”乃有新、旧之分。庄嵩(一八八〇—一九三八)《鹿江竹枝词》其中一首:

醒脾两盒猪油荖,

爽口三包凤眼糕。

一样玉珍新与旧,

各将牌匾竞争高。

一八八七年郑槌研发出凤眼糕。凤眼糕是一种很迷你的糕点,每块约寸半,中间宽、两端尖细,形状似凤眼,色泽洁白。主要原料是糯米、白糖、香料、猪油,拌匀后倒入糕模炊熟。它只能以手工制作,机器生产会因热而溶化砂糖,令成品变硬。传统做工相当讲究:先置白糖于地窖半年,令其发酵成糖丝,再混合糯米粉,以模具塑形蒸熟;全程不可加水,以免成品容易粉碎。凤眼糕香浓绕舌,在一九〇七年曾获东京博览会奖状。

早期凤眼糕只有一种口味,雪白,甜味单调。如今日趋多元,抹茶、花生、芝麻、杏仁、芋头、梅子、绿豆、柠檬、凤梨、草莓等十多种口味。郑氏到第二代分家,郑旺接手“郑兴珍”,郑兴另创“郑玉珍”。

我较常去郑玉珍在鹿港老街成立的店,乃第四代郑瑞棻及夫婿洪敏腾经营,这间店面原是百年前鹿港最大船头行“泉合利”旧址,百年老屋辉映百年糕饼。开发的产品种类甚多,大别为糕类、饼类、粩类及其他。郑玉珍如今已成为鹿港的地标甜点,除了伴手礼,另提供家传猪、鸡、鱼老模具给顾客DIY制作糕饼。其凤眼糕不仅口味正宗,更特别的是用纸张包装,乃传统的凤眼糕呈现形式。

古代可能以唐人最爱吃饼,当时宫廷中就以饼为日常主食,史书记载有蒸饼、煎饼、薄饼、春饼、面起饼、环饼、千层饼、五福饼、消灾饼、二仪饼、松花饼、红绫饼、子推饼、胡饼、双拌方破饼、阿韩特饼、凡当饼、贲字五色饼、韈头、古楼子……二十多种。立春吃春饼,寒食节吃子推饼,皇帝在曲江宴赐给新科进士红绫饼;环饼水称“寒具”,是以蜂蜜和面油炸,用来供奉佛祖。

饼食流行,可能跟整个时代笃信佛教有关,唐文宗时,曾用胡饼款待日本僧人圆仁。白居易居住长安时学会做胡饼,《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可见胡饼如何盛行,“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辅兴是长安城里的“辅兴坊”,是胡饼专卖店。北宋诗人张耒《卖饼儿》的前六句: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肉之属 爆肉2肉之属 封肉3肉之属 梅干扣肉4肉之属 红糟烧肉5肉之属 姜丝大肠6肉之属 蒙古烤肉7肉之属 羊肉炉8肉之属 自然猪9肉之属 东山鸭头10肉之属 樱桃鸭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