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饵之属
凤眼糕
郑槌先生是台湾糕饼业的传奇人物,是鹿港糕点的根源,后来才开枝散叶,启动了鹿港的茶食盛世。
清光绪年间,泉州糕点名师郑槌十六岁来台湾。唐山过台湾,不仅需要机遇,也需要冒险、开拓精神,才能航向险恶的黑水沟。黄逢昶在光绪年间从政台湾,有诗追忆渡海情景:“海天鳌柱峙中流,千里台疆水上浮,雪浪银涛环四海。”郑槌先受雇于鹿港黄姓富商,他身怀糕饼技艺绝学,据说带了一本各式茶点制作的配方秘笈,所制口感绝佳,更能创新口味,曾获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褒章奖励。
清代鹿港多富商,那个年代,富裕人家才能常吃甜点;也只有富庶繁荣的地方,糕饼业才会发达。猪油粩、凤眼糕,都是鹿港著名的茶点。起初,郑槌与鹿港黄姓雇主一起合作,一八七七年成立了“玉珍斋饼铺”,以绿豆糕、芝麻糕、杏仁糕和各式麻粩闻名。玉珍斋后来拆伙,郑槌另创立“郑兴珍饼铺”“郑玉珍饼铺”;“玉珍”乃有新、旧之分。庄嵩(一八八〇—一九三八)《鹿江竹枝词》其中一首:
醒脾两盒猪油荖,
爽口三包凤眼糕。
一样玉珍新与旧,
各将牌匾竞争高。
一八八七年郑槌研发出凤眼糕。凤眼糕是一种很迷你的糕点,每块约寸半,中间宽、两端尖细,形状似凤眼,色泽洁白。主要原料是糯米、白糖、香料、猪油,拌匀后倒入糕模炊熟。它只能以手工制作,机器生产会因热而溶化砂糖,令成品变硬。传统做工相当讲究:先置白糖于地窖半年,令其发酵成糖丝,再混合糯米粉,以模具塑形蒸熟;全程不可加水,以免成品容易粉碎。凤眼糕香浓绕舌,在一九〇七年曾获东京博览会奖状。
早期凤眼糕只有一种口味,雪白,甜味单调。如今日趋多元,抹茶、花生、芝麻、杏仁、芋头、梅子、绿豆、柠檬、凤梨、草莓等十多种口味。郑氏到第二代分家,郑旺接手“郑兴珍”,郑兴另创“郑玉珍”。
我较常去郑玉珍在鹿港老街成立的店,乃第四代郑瑞棻及夫婿洪敏腾经营,这间店面原是百年前鹿港最大船头行“泉合利”旧址,百年老屋辉映百年糕饼。开发的产品种类甚多,大别为糕类、饼类、粩类及其他。郑玉珍如今已成为鹿港的地标甜点,除了伴手礼,另提供家传猪、鸡、鱼老模具给顾客DIY制作糕饼。其凤眼糕不仅口味正宗,更特别的是用纸张包装,乃传统的凤眼糕呈现形式。
古代可能以唐人最爱吃饼,当时宫廷中就以饼为日常主食,史书记载有蒸饼、煎饼、薄饼、春饼、面起饼、环饼、千层饼、五福饼、消灾饼、二仪饼、松花饼、红绫饼、子推饼、胡饼、双拌方破饼、阿韩特饼、凡当饼、贲字五色饼、韈头、古楼子……二十多种。立春吃春饼,寒食节吃子推饼,皇帝在曲江宴赐给新科进士红绫饼;环饼水称“寒具”,是以蜂蜜和面油炸,用来供奉佛祖。
饼食流行,可能跟整个时代笃信佛教有关,唐文宗时,曾用胡饼款待日本僧人圆仁。白居易居住长安时学会做胡饼,《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可见胡饼如何盛行,“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辅兴是长安城里的“辅兴坊”,是胡饼专卖店。北宋诗人张耒《卖饼儿》的前六句: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