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焦桐

谈论台湾饮食自然不能忽略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最早记载台湾人饮食的文件是三国时期沈莹的《临海水土志》,当时以农作物为主食,并开始用小米酿酒,以盐腌渍鱼、肉。“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用粟造酒,木槽储之,用大竹筒长七寸饮之”,“取生鱼肉杂贮大瓦器中,以盐卤之,历月余日乃啖食之,以为上肴”,“凿床做器如猪槽状,以鱼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农渔狩猎的生产、饮食形态,大抵持续了一千年。

记载最详细的当属明末陈第《东番记》:“无水田,治畬种木,山花开则耕,禾熟拔。其穗粒米比中华稍长,且甘香”,“谷有大小豆,又有薏仁,食之已瘴疠,无麦。蔬有葱、有姜、有番薯、有蹲鸱、无他菜。果有椰、有毛柿、有佛手柑、有甘蔗”,“畜有猫,有狗,有豚,有鸡,有雉,无马、驴、牛、羊、鹅、鸭。兽有虎,有熊,有豹,有鹿;鸟有雉,有鸦,有鸠,有雀”;“山最宜鹿,鹿鹿俟俟,千百为群”。叙述狩猎情景:“镖发命中,获若丘陵,社社无不饱鹿者。取其余肉,离而腊之,鹿舌、鹿鞭、鹿筋亦腊,鹿皮角委积充栋。”

较早的外来者和为官者,初来乍到,不免觉得是蛮荒海岛,当地人的吃食十分可疑,堪称异类(the other)。清代诗经三大家之一胡承珙(一七七六—一八三二)在道光元年调补台湾兵备道,在台三年,《异味》一诗即叙述当时台味之怪异:

异味谙蛮俗,清斋便瘴乡。

龙涎薰茉莉,蜃炭醉槟榔。

杯口衔鹦鹉,盘心饤凤皇。

南烹聊自诧,终比啖蛙强。

台湾人爱吃凤梨,当时叫“凤皇梨”。蛙膳显然令胡承珙恐惧,殊不知蛙味之鲜美;这个安徽人可能是一位有成就的经学家,爱吃西螺柑、荔枝、槟榔笋,虽然作了好几首饮食诗,惜不谙美味。

唐山过台湾,要横渡台湾海峡并不容易,康熙年间来台任职的诗人孙元衡兴叹:“台与厦藏岸七百里,号曰横汇;中有黑水沟,色如墨,曰黑洋,广百余里,惊涛鼎沸,势若连山,险冠诸海。”郁永河《渡黑水沟》:

浩荡孤帆入杳冥,碧空无际漾浮萍。

风翻骇浪千山白,水接遥天一线青。

回首中原飞野马,扬舲万里指晨星。

扶摇乍徙非难事,莫讶庄生语不惊。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果之属 木瓜牛奶2果之属 烧仙草3果之属 芒果牛奶冰4肉之属 客家小炒5肉之属 黑白切6肉之属 鸡卷7肉之属 排骨酥8肉之属 炸排骨9肉之属 白汤猪脚10肉之属 万峦猪脚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