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饵之属 面煎饼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饵之属

面煎饼

近年罗斯福路骑楼下有两摊“面煎饼”车,各有一位妇人在叫卖,经过时总是听闻她喊:“面煎饼儿,好吃的面煎饼儿——”清楚的北方口音,料想是北方嫁来台北的新移民,为帮助家计,忖量一辆摊车就可以推着到处贩卖,创业门槛较低,遂开始卖面煎饼营生。

这是制作简单的零食点心:搅拌中筋面粉、泡打粉、牛奶、鸡蛋、砂糖,加水拌匀,静置半小时。煎盘加热,先用沾油的布擦拭煎盘,倒入面糊,煎至起泡,加入馅料,煎熟,对折成半月状。制作过程须保持中火。

面煎饼可甜可咸,甜饼的内馅多为芝麻、花生,亦有红豆、奶油、黑糖;咸饼则为胡萝卜丝、高丽菜、葱、起司、肉松。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花生、芝麻口味。成品金黄,外酥内软,奶香混合着饼香和花生、芝麻的气味,性质近似枣泥锅饼而面皮较厚,内馅较含蓄。

台湾早有面煎饼,闽南语叫“麦仔煎”,堪称薄煎饼(pancake)的变奏。我推测其流行,关系到平底锅传入的时间。平底锅散布热力均匀,适合煎、烤材料,其发明衍生出不少新食品,诸如蛋饼、葱油饼、烙饼、韭菜盒、煎包等。

面煎饼又类似厦门的“满煎糕”和金门的“满煎迭”,这两种风味小吃都是甜品,所用材料、制作工序大抵和面煎饼一样。满煎糕、满煎迭是煎熟后,面浆膨胀满过煎盘而得名。

金门后浦北门街,那摊老字号满煎迭,增添了我服兵役岁月香酥甜嫩的记忆。那时金门夜晚宵禁,天地一片阒黑。我多次夜行军时经过那一带,除了海涛潮汐声,赶路中什么也看不清;只有休假日才看清村庄模样,一方面比对曾经摸黑路过的街道和田野,并品尝贞节牌坊附近的小吃。

有时夜行军途中肚子饿了,边走边想白天的满煎迭、广东粥、肉羹面……走着走着竟睡着了。全副武装的队伍以一定的速度行进,后面的步枪碰到我的钢盔,我肩上的步枪也撞到前面的钢盔,肯定有好几个人跟我一样睡着了,哐啷哐啷的碰撞声,敲打乐般形成催眠的节奏,毫不影响睡觉。半夜被叫起来行军到天亮,我们都困极了,边走边睡。有时我梦游般脱离了队伍,走到悬崖边才惊醒,那空荡的行路、空洞的海风,是突兀的节奏忽然提醒我,回到队伍继续睡觉。

我欢喜向那两位大陆来的新娘买面煎饼。据最新的统计资料:外来配偶以女性为主,六成以上的外来配偶须扛起家计,成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而外来配偶的工作类别,最多的前两类为:清洁工作占百分之三十一点九,小吃餐饮业占百分之二十三点二。她们为了营生,卖起了家乡吃食;她们的家乡味,又一次改变了台湾的饮食风景。

很多人在童年时吃过这点心,为何长大就不吃了呢?利润薄,卖的人少了?那是消失中的童年滋味,唇齿间的思念。生命中也不乏消失的身影,消失的记忆,消失的抱负,消失的情谊,消失了的熟悉的名字。

我欢喜站在摊前看她们烹制面煎饼,当面糊邂逅了煎盘,在高温中热情拥抱,立刻发生强烈的变化,白色的面糊快速转化成金黄,激动地膨胀,播香,甜蜜,携手共创美味。

平日吃过中饭,每见到她们卖面煎饼,我总是买一张回书房,边吃边喝咖啡边读书,似乎时光变得缓慢了些,记忆力和理解力好像也增强了些。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2其他 食品安全3其他 饮食卫生4店之属 台北咖啡厅5店之属 铁路便当6店之属 台式香港茶餐厅7店之属 酒家菜8店之属 台式日本料理9店之属 简餐10店之属 眷村菜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