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肉之属 梅干扣肉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肉之属

梅干扣肉

客家族群长期的动荡迁徙,不安全感形成了记忆阴影,时日一久,逐渐发展出以日晒、腌渍方式储存食物的办法,取其易携带保存。饮食习惯积累,沉淀,一代代感染传承,形塑成特殊的饮食文化,这种遗传痕迹,表现为存粮的集体忧患潜意识。

客家庄多靠山,生产条件较差,农耕经济欠发达,更深化了储备耐吃耐留的食物;又因劳动力较大,需要补充脂肪和盐分,乃偏重油、咸、陈的饮食美学。我们读钟理和、钟肇政、李乔等人的小说,常可见腌菜干菜的身影。

“梅干扣肉”是台湾北部客家族群的美食标志。客家菜肴中广泛使用的酸菜、覆菜、梅干菜皆由芥菜制成,那是在保鲜困难的年代所发明,期能长期保存这些芥菜。芥菜放入大桶里腌渍,压紧密封;大约一个半月之后即成酸菜。酸菜经过再干燥处理,并添加调味料,即是梅干菜。

把咸菜干扎成一团一团,存放在坛子里,越陈越香。我岳母所制的梅菜干晒得极佳,带着一种深刻的陈香味,浓浓的农村气息。烹制前,梅干菜须经多次清洗,再泡水软化,切小段,热锅炒香。

用黑猪肉和陈年梅干菜同烹,选肥瘦六四比例的五花肉条,汆烫后切大薄片,干煎逼油,取出;以同锅余油炒香葱、姜、蒜等配料,加酒、酱油和炒香的梅干菜蒸一个半小时,上桌时倒扣盘中。梅干菜吸收了油脂,极香;肥肉入口欲化,表现咸、肥、香、陈的客家本色。

此菜腴嫩香滑,非常下饭,夹馒头也适配,苗栗“龙华小吃”的梅干扣肉即附割包。小提琴家林昭亮幼年时惊艳梅干扣肉,远离故乡,最怀念的家乡味还是梅干扣肉,那是妈妈烧的家常菜,“那汤汁淋在饭上,我可以两三口就吃掉一大碗”。

我规划、设计的“客家饮食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中有一场“客家宴”,筵宴选用点水楼特制“荷叶夹”来搭配梅干扣肉,精致荷叶形状,以老面自然发酵;散发出天然酵母香味,厚实而饱满有嚼劲。北大黄子平教授在这场研讨会中发表《香港的客家味:饮食文化中的“消失的政治学”》,实地考察,论文写完,发现血脂、胆固醇、血糖忽然飙高,效忠饮食义无反顾的精神值得尊敬,他在湾仔“醉琼楼”品尝梅菜扣肉:“颜色酱红油亮,汤汁黏稠鲜美,扣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腻,入口软烂即化。梅菜吸油,五花肉又渗透梅菜清香。当务之急,是叫一碗上好的热而软的米饭,拌梅菜扣肉汤汁食之。怀旧食客,每每有因感动而泪洒餐巾之虞。”

然则醉琼楼所制偏甜,不足为训。其实台湾多数的梅干扣肉在制程中也加了冰糖,客家本色薄矣。梅干扣肉的做工稍显繁复,处理不慎即瘦肉太柴、肥肉太油,梅干菜死咸。永和“客家小馆”梅菜扣肉加入红葱头烧制,葱香隐藏在梅菜中;收汁较干,未加糖,故没有出现奇怪的甜味;梅干菜和五花肉搭配得极佳,允为客家小馆最精彩的一道菜。

几度去三义吃客家菜,顺便凭吊龙腾断桥,此桥建造于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毁于一九三五年大地震,曾被誉为“台湾铁路艺术极品”,用糯米砌红砖叠得那么雄伟的桥墩矗立蔓草中,仍令人惊叹当年的造桥工艺。黄昏时观赏断桥,有一种英雄末路的苍凉。龙腾断桥附近的“胜兴客栈”在胜兴车站前,店内的砖瓦即取自龙腾断桥的废砖,是怀旧味浓厚的客家餐馆。

胜兴车站曾是台铁纵贯线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建于一九〇七年,旧名十六分驿。站台是离别和重逢的所在,是人们拥抱、流泪的地方,我仿佛还可以听闻便当的叫卖声。如今一切已沉默,火车在别的轨道上赶路。

我曾经带岳父母到中部旅游,回程时就择定“胜兴客栈”吃饭,岳母对店家的客家味颇为赞美。

客家菜是一种乡村菜,宜山水陪伴,宜旅游。像“枣庄”,坐落在稻田间,占地宽广,规划有景观厕所、湖畔咖啡区、柑仔店、动物区、枣园。主体建筑外观古朴优雅,室内挑高、开阔,摆设了许多任务艺品和怀旧农村家具。枣庄和“红枣食府”很像,都利用红枣作主题餐宴。红枣食府的梅干扣肉搭配刈包;枣庄则红枣馒头夹梅干扣肉,两者表现都堪称杰出。

山坳间的“饭盆头”,梅干扣肉带着野趣,梅干菜的质地佳,完美帮助五花肉达成任务。梅干菜在这里扮演着要紧的角色,梅干菜晒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成败。“八方园”的梅干扣肉可能是我经验过最优的,那梅菜干晒得极佳,带着一种深刻的陈香味,浓浓的农村气息。餐馆斜对面即是扬升球场,打完十八洞,吃八方园的梅干扣肉,痛快淋漓。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饮之属 台湾啤酒2饮之属 小米酒3饮之属 擂茶4饮之属 酸柑茶5饮之属 冻顶乌龙6饮之属 木栅铁观音7饮之属 文山包种茶8饮之属 蜜香红茶9饮之属 东方美人10酱之属 苦茶油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