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贵族之家_尾声

屠格涅夫
外国小说
总共46章(已完结

贵族之家 精彩片段:

尾声

八个年头过去了。春天又来临了……我们先把米哈列维奇、潘申和拉夫列茨基夫人的命运交待几句,——然后就和他们告别了。米哈列维奇经过长期的漂泊,终于找到了他真正的事业:他在一所公立学校里得到学监长的位置。他对自己的命运极为满意,他的学生们“崇拜”他,虽然也摹仿他那可笑的样子。潘申在仕途中青云直上,已经有希望可以当上司长;他的背已经有些弯,大概是因为他脖子上挂的弗拉基米尔十字勋章太重,使他的身体要向前倾。他身上的官气决定性地压倒了艺术家的气质;他的仍然年轻的脸变黄了,头发也稀疏了,他已经不再唱歌,不再绘画,但是私下仍旧从事文学工作:他写了一个类似“警世剧”的小喜剧。既然时下的作家一定要在作品里“描绘”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件事,所以他在自己的小喜剧里也描写了一位风骚的女人,并且秘密地把它向两三位赏识他的太太们朗读。然而,他却没有结婚,虽然有过多次结婚的良机:这一点,瓦尔瓦拉·帕夫洛夫娜是推卸不了责任的。至于她,她仍旧常住在巴黎:费奥多尔·伊万内奇给了她一张支票买得自己的自由,以免受到她再次的突然袭击。她见老了,也发胖了,不过风韵犹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瓦尔瓦拉·帕夫洛夫娜是在小仲马先生的剧作里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她不惮烦劳地上剧院,观看那里舞台上的肺病缠身、多愁善感的茶花女;如果能成为多什夫人☾1☽,那就是她一生无上的幸福了:有一次她宣称:如果她的女儿能有那样的福分,她也就不抱别的奢望了。我们应该企望,命运可千万别赐给mademoiselle阿达这样的幸福:她原来是一个面色红润的胖娃娃,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弱肺的、苍白的姑娘;她神经衰弱。瓦尔瓦拉·帕夫洛夫娜的崇拜者逐渐减少,然而却没有绝迹;其中有几个她大概可以保持到她生命的结束。最近,这里面最热烈的是一个叫扎库尔达洛-斯库贝尔尼科夫的退伍的近卫军官,此人大约三十八岁,体格健壮异常。拉夫列茨基夫人的沙龙里的法国客人都称他“le gros taureau de l' Ukraine☾2☽”;瓦尔瓦拉·帕夫洛夫娜从不邀请他参加她为上流社会人士举行的晚会,但他却充分享有她的宠爱。

就这样……八个年头过去了。从天上又飘下明媚的幸福的春光,春光向大地和人们微笑;在春光的爱抚下,万物又欣欣向荣,又恋爱和歌唱了。这八年里,O市的变化不大;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的屋子似乎反而变得年轻了:它那粉刷一新的粉墙亲切地迎人,被夕照映红了的敞开的玻璃窗闪闪发光;从这些窗户里,传出阵阵欢快的、银铃般的青春的声音和不断的欢笑;整个屋子似乎都沸腾着生命,洋溢着欢乐。屋子的女主人早已长眠地下: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在丽莎出家后两年就去世了;马尔法·季莫费耶夫娜也没有比她的侄女多活多久;她们并排长眠在市内的墓地里。纳斯塔西娅·卡尔波夫娜也不在人世了。几年里面,这位忠心的老妇人每星期必到她老友的坟上凭吊一番……时辰到了,她的遗骨也入了黄土。但是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的房子并没有落到外姓人的手里,仍为他们家族所有,老巢依然无恙:连诺奇卡出落成一个窈窕美丽的少女;她的未婚夫是一个淡黄头发的骠骑兵军官;玛丽亚·德米特里叶夫娜的儿子刚在彼得堡结婚,偕同年轻的妻子来O市共度春光;他的妻妹是一个双颊红润、眼睛明亮的十六岁的女学生;还有舒罗奇卡,也长大了,变得俊俏了——就是这些年轻人发出的欢声笑语震响了卡利京家的四壁。家中的一切都改变了,一切都变得和新主人们的调子相适应。年轻无须、爱说笑打趣的年轻仆人,代替了昔日古板的老仆。从前,养肥了的罗斯卡大摇大摆的地方,有两只猎犬在那儿发疯似地乱跑,在沙发上乱蹦乱跳;马厩里养着精壮的小走马、剽悍的辕马,鬃毛编起来的、勤快的拉套的马,还有顿河产的坐骑。一日三餐的时间全打乱了,几乎混在一起;照邻居们的说法:“全乱了套”。

在我们要提到的那个傍晚,卡利京家里的人们(他们中间最大的是连诺奇卡的未婚夫,也不过二十四岁)在玩一种并不复杂的游戏,但是根据他们齐声的大笑来判断,他们一定觉得这种游戏非常有趣:他们满屋子乱跑,你抓住我,我抓住你;狗也在乱跑乱叫,挂在窗前笼子里的几只金丝鸟也争先恐后地直着嗓子狂叫,它们那嘹亮的唧唧喳喳的啼声,更增加了室内的喧闹。正当这震耳欲聋的游戏玩得最热闹的时候,一辆满是泥污的旅行马车驶到大门口,一个四十五岁模样、身穿旅行服装的人从车内走下来,惊愕地站下了。他呆呆地站了一会,仔细地打量着房屋,然后从边门走进庭院,缓慢地走上台阶。在前厅里没有人迎他,可是客厅的门猛地大开,舒罗奇卡满脸通红,从里面冲了出来,紧跟着,全体年轻人也响亮地大叫着跑了出来。看到一个陌生人,他们突然都停住脚步,不做声了;但是一双双注视着他的发亮的眼睛仍然是那么亲切,一张张容光焕发的脸上仍然带着笑。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的儿子走到来客面前,亲切地问他有何贵干。

“我是拉夫列茨基,”来客说。

回答他的是大伙齐声的欢呼——这倒不是因为这些青年人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几乎被遗忘的亲戚的来临感到特别欣喜,只是因为他们只要一有适当的机会就要发出一阵欢呼和叫嚷。拉夫列茨基马上被团团围住:连诺奇卡作为老相识,第一个报了自己的名字,并且使他相信,只要稍待一会儿,她一定能认出他来,接着便把其余的人都逐一介绍,对每个人,甚至对自己的未婚夫,都叫小名。这一大群人穿过餐室涌进了客厅。两个房间里的壁纸都换了,但是家具还保持原样;拉夫列茨基认出了那架钢琴;连绣花绷架也放在窗前的老地方——恐怕,像八年前一样,上面仍然是那幅未完成的刺绣。他们请他坐在一张舒适的手圈椅上,大伙规规矩矩地围着他坐下。询问、惊叹、叙说,像雨点似地争先恐后地落了下来。

“我们好久没有看到您啦,”连诺奇卡天真地说,“也没有看到瓦尔瓦拉·帕夫洛夫娜。”

“那自然啰!”她哥哥连忙接过话头。“我把你带到彼得堡去了,可是费奥多尔·伊万内奇一直住在乡下。”

“是啊,从那时起,妈妈也去世了。”

“马尔法·季莫费耶夫娜也不在了。”舒罗奇卡说。

“还有纳斯塔西娅·卡尔波夫娜,”连诺奇卡说,“还有莱姆先生……”

“怎么?莱姆也死了?”拉夫列茨基问。

“是啊,”年轻的卡利京回答说,“他离开这儿去了奥德萨;据说是被一个人骗去的,他就在那儿去世了。”

“您知不知道,他有没有留下什么音乐作品?”

“我不知道;恐怕未必有。”

作品简介:

《贵族之家》1859年发表,为屠格涅夫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小说,也是一部深刻反映时代的社会小说。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他们的爱情经历与悲欢离合,都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现实紧密相关。作品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具体地表现出时代和历史的烙印,他们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和利害考虑,都是一种人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性表现。艺术的形象思维的产品能够达到如此高度的思想概括程度,在世界文化史上并不多见。因此,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本书根据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屠格涅夫十二卷集》第二卷译出。

作者:屠格涅夫

翻译:磊然

标签:屠格涅夫贵族之家外国文学俄国爱情

贵族之家》最热门章节:
1尾声2四十五3四十四4四十三5四十二6四十一7四十8三十九9三十八10三十七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