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红军(1934—1936)_第十一章 长征器物手册

师永刚刘琼雄
中国历史
总共19章(已完结

红军(1934—1936) 精彩片段:

第十一章 长征器物手册

烈士邓萍的鞋底

从这个裂缝纵横的胶鞋底,就可一目了然红军将士的行军强度。红军在一般情况下日行70里路。最快的时候超过100里,而他们当中多数人甚至没有胶鞋穿。邓萍曾经作为红3军团参谋长的身份指挥过二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牺牲于抢占遵义老城的战场中,他也是在长征中牺牲的红军最高级指挥员。新中国成立后,遵义地方政府重新找到邓萍的遗骸,迁葬在凤凰山上,移墓时发现并保存下来的锈迹斑斑的金属衣扣和裤扣、毛衣碎片 、帆布跑鞋已磨平了的胶底等遗物,现被军事博物馆珍藏,以作永久的纪念。

字条

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但在长征后期,却经常不得不为了生存而未经允许取走百姓的食物。红军于是明文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留下字条、借条或钱款。这是红军留在门板上的一张字条。

老板:

×们吃了你半坛咸菜几根××××几根柴共补你黄豆六升

红七师机炮连一排条

草鞋

在红军出发前,每个将士都备有2-3双草鞋。在江西南部的“草鞋”实际上是布底,上面有布片做的耳子和后跟,样式如草鞋有耳,故仍称草鞋。

竹斗笠

闽西赣南地区的竹斗笠。长征时基本每个红军都备有一个,因为有资料说长征前夕在福建长汀县的斗笠厂曾赶制了20万顶斗笠,以确保红军出征时,每人都能戴一顶新斗笠。据传毛泽东曾经指示工厂将尖顶改成平顶的,这样睡觉时还可以当枕头。这个说法并无确证资料。斯诺的夫人在延安时期,就见到警卫她的红军战士当中有人仍保存着一顶经历过了长征的、对主人来说极为珍贵的旧斗笠。而此种帽子几成红军形象的重要部分。

竹水壶

大多数红军战士身上都有一件这种“竹水壶”,所谓水壶其实就是竹筒而已,红军造不了金属水壶,缴获的也有限,所以竹筒“水壶”自然流行,而且起的作用相当大,尤其是在当时卫生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有自带的盛水容器就可以避免少喝不干净的凉水,减少得肠胃病的可能性。

粮袋

作品简介:

中国画传风潮开启人师永刚,将历史中扮演重要脚色的名词、行动一一以多元角度附上新一层的当代阅读意义。“历史说明书”或是“历史概念书”让过去以狭隘政治角度面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我们,及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历史包袱的六、七年级生,可以有再一次不同的阅读经验和历史感受。接续之前《切.格瓦拉画传》的编辑模式和美编格式,《红军》将再为当代历史阅读,启发另一层次的深探。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它以关注细节、散点式的记录方式为主,涉及了许多以往未曾涉及、关注的内容,诸如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历、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等等。

“红军这个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具备多种解读的意义。70年前的故事,对于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所谓的解密或者猎奇。红军的历史细节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纪念70年前的这支军队,那些理想者,过多沉迷于揭秘之类的事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东西。”师永刚说。

红军 (1934-1936)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时期,关于共产党的红色军事力量在中华民国逐渐退出主流话题。但是后来的结果与中国在20世纪后半的命运,却全系在这一场现在看起来艰难雀又浪漫的一次旅行。读者藉由此书有机会再度来到有关红军的回忆中。

这次的旅行,或者更贴切地称为流亡,曾有人认为远胜于历史上的所有的征程,更是军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路上的点点滴滴,每一项细节都是认识这个旅程必要的一块。散点式的纪录方式与大量的图片史料,帮我们重建历史现场的想象,也触碰到了许多以往我们未曾关注的部分: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例、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

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

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复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

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

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19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状态下,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19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

作者简介:师永刚,生于1975年,1986年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军15年升至副团长。画传创始者,《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蒋介石画传》《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私家相册》》、《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超过百万套。畅销书《蒋介石:1887-1975》上下卷、《雷锋:1940-1962》作者。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主编。

刘琼雄:《城市画报》编辑总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杂志行业10年。2006年成为“iMART创意市集”发起及创办人之一,2008年成为公益组织“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发起人。2006年起陆续出版有《雷锋1940-1962》、《切格瓦拉语录》、《红军1934-1936》(合著)等书。现工作及生活于广州。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

标签:师永刚刘琼雄红军历史

红军(1934—1936)》最热门章节:
1参考文献2附录二 红军是怎样过雪山草地的?3附录一 西方的眼镜:70年来西方关于红军长征的著述4第十五章 流散的红星5第十四章 被浪漫化的流亡6第十三章 隔壁的中华民国7第十二章 外国人8第十一章 长征器物手册9第十章 她们10第九章 敌人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