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红军(1934—1936)_附录一 西方的眼镜:70年来西方关于红军长征的著述

师永刚刘琼雄
中国历史
总共19章(已完结

红军(1934—1936) 精彩片段:

附录一 西方的眼镜:70年来西方关于红军长征的著述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美国人埃德加·斯诺辗转来到延安——在当时比去西藏更艰难,在这里,他似乎发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地方,没有抽鸦片、卖淫、贪污腐化、溺婴或虐等儿童,也没有失业者和乞丐,这些现象都是西方人认为在中国比比皆是的罪恶,甚至看不到紧张的战场,到处是自由和谐,平等民主,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生活。斯诺的“发现”,在西方引起了一次不大不小的震动。西方人像读乌托邦小说一样读他的《红星照耀中国》。感动人的不仅是那个未知的地域的“奇迹”,还有创造奇迹的人。斯诺笔下的毛泽东,令人想起白晋笔下的康熙(白晋是法国传教士、康熙的老师,曾著《康熙帝传》),完美无缺,既是一个学者、哲学家,又是一个政治军事领袖。

埃德加·斯诺的旅行,是随后一系列西方人到红色中国“朝圣”的开端。这些“朝圣者”从记者、作家到军人、政客,在1936-1945年间访问中国红色革命区。在他们的笔下,位于陕北的革命区几乎具有共同的特征, 就像是一个政治乌托邦,犹如霍尔多·汉森(20世纪30年代美联社驻中国记者)所说的,“一个柏拉图理想国的复制品”。

1、《神灵之手》【英】R·A·勃沙特

这本由红军的被俘者所撰写在英国出版的有个宗教含义名字的书,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长征的著作。作为目前发现的独一无二的由直接见证长征的外国人记述的长征著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它真实地记录了红军的故事。它是进行红军长征史研究的重要的原始资料,对于1934年10月到1936年4月间红六军团和红二方面军的某些重大活动情况及具体时间提供了左证。

2、《红星照耀中国》(中译《西行漫记》)【美】埃德加·斯诺

1936年6月,斯诺在红军刚刚长征结束就来到了陕北,对上至革命领袖与红军将领,下到普通红军指战员,进行了广泛的第一手采访,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斯诺把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本书出版后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被译成十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1938年2月,该书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出版,引发轰动。毛泽东曾评价《西行漫记 》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3、《伟大的道路》【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1937年作者亲身来到陕北,采访了毛泽东、朱德等许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以及其它红军将领。在书中“长征”一章细致地描绘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故事,而且还细致地描述了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们的生活,最后认为 “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

4、《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作者对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健在者,上至党的重要领袖、高级将领,下至当年的红军战士,以及知情的一些普通老百姓等进行了采访。为了更为客观、更为详实地了解这段历史,还走访了中共党史、军史研究的有关专家,认真查阅了红军长征的档案、文献和有关书刊资料。这个美国人还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沿红军长征路线进行了采访。是众多撰写长征的作者中极少能重走长征路线的人。

5、《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英】迪克·威尔逊

1971年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研究者试图从历史性、传奇性和象征性三个方面对长征进行“百科式”的研读,强化关于长征是“生存的史诗”的主题,长征的故事是“革命精神”派的代表,称“长征是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还从人类精神典范的角度评说道,“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6、《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美】杨炳章

这本学术专著把“长征”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试图建立一个研究模式:用“革命理想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来解释长征途中共产党“在地域和战略上的关键性转变”。

作品简介:

中国画传风潮开启人师永刚,将历史中扮演重要脚色的名词、行动一一以多元角度附上新一层的当代阅读意义。“历史说明书”或是“历史概念书”让过去以狭隘政治角度面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我们,及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历史包袱的六、七年级生,可以有再一次不同的阅读经验和历史感受。接续之前《切.格瓦拉画传》的编辑模式和美编格式,《红军》将再为当代历史阅读,启发另一层次的深探。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它以关注细节、散点式的记录方式为主,涉及了许多以往未曾涉及、关注的内容,诸如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历、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等等。

“红军这个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具备多种解读的意义。70年前的故事,对于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所谓的解密或者猎奇。红军的历史细节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纪念70年前的这支军队,那些理想者,过多沉迷于揭秘之类的事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东西。”师永刚说。

红军 (1934-1936)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时期,关于共产党的红色军事力量在中华民国逐渐退出主流话题。但是后来的结果与中国在20世纪后半的命运,却全系在这一场现在看起来艰难雀又浪漫的一次旅行。读者藉由此书有机会再度来到有关红军的回忆中。

这次的旅行,或者更贴切地称为流亡,曾有人认为远胜于历史上的所有的征程,更是军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路上的点点滴滴,每一项细节都是认识这个旅程必要的一块。散点式的纪录方式与大量的图片史料,帮我们重建历史现场的想象,也触碰到了许多以往我们未曾关注的部分: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例、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

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

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复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

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

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19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状态下,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19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

作者简介:师永刚,生于1975年,1986年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军15年升至副团长。画传创始者,《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蒋介石画传》《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私家相册》》、《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超过百万套。畅销书《蒋介石:1887-1975》上下卷、《雷锋:1940-1962》作者。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主编。

刘琼雄:《城市画报》编辑总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杂志行业10年。2006年成为“iMART创意市集”发起及创办人之一,2008年成为公益组织“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发起人。2006年起陆续出版有《雷锋1940-1962》、《切格瓦拉语录》、《红军1934-1936》(合著)等书。现工作及生活于广州。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

标签:师永刚刘琼雄红军历史

红军(1934—1936)》最热门章节:
1参考文献2附录二 红军是怎样过雪山草地的?3附录一 西方的眼镜:70年来西方关于红军长征的著述4第十五章 流散的红星5第十四章 被浪漫化的流亡6第十三章 隔壁的中华民国7第十二章 外国人8第十一章 长征器物手册9第十章 她们10第九章 敌人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