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红军(1934—1936)_第十二章 外国人

师永刚刘琼雄
中国历史
总共19章(已完结

红军(1934—1936) 精彩片段:

第十二章 外国人

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毛泽东在完成长征后的延安,讲述白求恩来到中国的意义的时候,许多外国人 ,早已在长征的路上成为他的战友。

真正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仅在红一方面军里有:李德、毕士悌(又名杨林) 、武亭、洪水。除李德是欧洲人外,其他三人均为亚洲人。李德的国籍是德国,毕士悌和武亭来自朝鲜,洪水 则是越南人。他们四人都在红军部队里担任高级军官的职务。李德在长征初期的地位自不待言,毕士悌长征前是红一军团参谋长,是在红军官衔最高的外籍将领,武亭则任军委纵队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洪水在长征前是“工农剧社”首任社长。

有一个未经考证的说法是,在长征开始时,红军部队里其实30余名来自朝鲜的革命者,到达陕北时只幸存毕士悌和武亭两人。

由于身份比较特殊,武亭在中共党史和军事史上的资料出现不多。长征后武亭以朝鲜独立的名义在中国创办了华北朝鲜独立同盟和朝鲜义勇军,他的声望很高,在1946年被选举为北朝鲜共产党的第二号领导人。但是他也不幸成为朝鲜的政坛流星,他的故事在后面还会讲到。

而从朝鲜人武亭和越南人洪水两人的发展路程,后来他们回到各自的祖国效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分别担任了高职,则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胸怀与远见,以及与朝鲜和越南这两个社会主义阵营兄弟国家亲密的渊源关系。

此外还有一位外国俘虏R·A·勃沙特,他是来自欧洲的英国籍基督教传教士。和他一起被俘虏的还有他的同事阿诺利斯·海曼。

独立房子的主人:李德(Otto Braun)

由于其他几位都是东方国家的,勃沙特也只走了长征的一部分路程,因此李德成为唯一走完二万五千里征途的西方人。李德,制定长征计划和长征初期指挥中央红军的“三人团”的成员之一。李德对第五次反“围剿 ”战争的失败和长征初期中央红军遭受的严重损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他的名字被写入遵义会议的决议,受到严厉地批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回忆录中无一例外地提到这个具有神话般传奇色彩的人物,李德被冠以“独立房子”的主人,红都的“太上皇”,“图上作业的指挥家”的雅号。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称李德为“那个外国智囊”。

李德在中国工作7年,其中有6年是以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身分活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痕迹。

李德于1900年出生,原名Otto Braun(奥托·布劳恩),曾用名李特罗夫,在中国期间还有个名字叫华夫。 他出生于慕尼黑,于孤儿院长大。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征召入伍,但未参加战争。

许多史料披露1932年初李德不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而是苏军总参谋部情报部派遣来华对付日本间谍的战略情报军官。1933年,李德被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洛甫邀请作为军事顾问派往中央苏区。之前博古和共产国际驻华代表尤尔特专门发电向莫斯科请示,得到了共产国际批准。

1933年秋,李德刚到中央苏区,博古就拱手将中央红军的军事指挥权交给李德。实战经验并不丰富的李德在接受这个如此重要的权力时并没有谦让。一个不通中文、不了解中国也未曾有过指挥作战经验的德国人,却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指挥官,这被后来研究历史的人总结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幼稚所致,但同时也说明那群探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年轻人对信仰的虔诚。

李德对红军宣布,运动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应发展苏联式的正规战。

作品简介:

中国画传风潮开启人师永刚,将历史中扮演重要脚色的名词、行动一一以多元角度附上新一层的当代阅读意义。“历史说明书”或是“历史概念书”让过去以狭隘政治角度面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我们,及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历史包袱的六、七年级生,可以有再一次不同的阅读经验和历史感受。接续之前《切.格瓦拉画传》的编辑模式和美编格式,《红军》将再为当代历史阅读,启发另一层次的深探。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它以关注细节、散点式的记录方式为主,涉及了许多以往未曾涉及、关注的内容,诸如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历、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等等。

“红军这个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具备多种解读的意义。70年前的故事,对于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所谓的解密或者猎奇。红军的历史细节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纪念70年前的这支军队,那些理想者,过多沉迷于揭秘之类的事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东西。”师永刚说。

红军 (1934-1936)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时期,关于共产党的红色军事力量在中华民国逐渐退出主流话题。但是后来的结果与中国在20世纪后半的命运,却全系在这一场现在看起来艰难雀又浪漫的一次旅行。读者藉由此书有机会再度来到有关红军的回忆中。

这次的旅行,或者更贴切地称为流亡,曾有人认为远胜于历史上的所有的征程,更是军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路上的点点滴滴,每一项细节都是认识这个旅程必要的一块。散点式的纪录方式与大量的图片史料,帮我们重建历史现场的想象,也触碰到了许多以往我们未曾关注的部分: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例、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

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

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复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

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

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19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状态下,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19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

作者简介:师永刚,生于1975年,1986年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军15年升至副团长。画传创始者,《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蒋介石画传》《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私家相册》》、《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超过百万套。畅销书《蒋介石:1887-1975》上下卷、《雷锋:1940-1962》作者。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主编。

刘琼雄:《城市画报》编辑总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杂志行业10年。2006年成为“iMART创意市集”发起及创办人之一,2008年成为公益组织“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发起人。2006年起陆续出版有《雷锋1940-1962》、《切格瓦拉语录》、《红军1934-1936》(合著)等书。现工作及生活于广州。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

标签:师永刚刘琼雄红军历史

红军(1934—1936)》最热门章节:
1参考文献2附录二 红军是怎样过雪山草地的?3附录一 西方的眼镜:70年来西方关于红军长征的著述4第十五章 流散的红星5第十四章 被浪漫化的流亡6第十三章 隔壁的中华民国7第十二章 外国人8第十一章 长征器物手册9第十章 她们10第九章 敌人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