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1934—1936) 精彩片段:
第十四章 被浪漫化的流亡
参加长征的红军中文化人、知识分子主要分布在红一方面军的干部团中,其中甚至不少都有过留洋的经历,因此还会把红四方面军看成是土包子。
有几位红军中的文化人分别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长征:
如中央红军的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黄镇沿途创作了24幅写生画(如图),长征胜利后在1938年曾被带到上海结集出版《西行漫画》,一版再版。红一军团第1师参谋长耿飚随身带着照相机和冲洗设备,拍下很多珍贵的照片,并有完整的行军日记,到保安时曾借给埃德加·斯诺参考,但后来不幸遗失。红一军团第1师第3团政治委员萧锋也有著名的《萧锋日记》,从中央苏区一直记录到金门战役。长征途中还有个嗜书如命的红军将领萧华,物质条件艰苦至极,他宁可扔自己穿的、用的东西,也舍不得将书轻装掉。长征途中攻打天险腊子口时,担任师政委的萧华要身先士卒率部打冲锋,行动前,他特意嘱咐替他挑书的战友说:“你离我远点,千万保护好这些书。即使我牺牲了,不管花多大代价,你也要把它安全挑到陕北,交给党。”红军将领肖劲光能歌善舞,长征途中,他偕 一管洞萧前行,常于人困马乏之际吹奏,官兵听之恍闻仙乐。
长征开始后,中央苏区的文艺、戏剧工作者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留中央苏区,另一部分随红军主力长征,如李伯钊、胡底、钱壮飞、李克农、危拱之等,分别编入长征红军各部。创立于苏区的工农剧社分别组成 “火星”、“红旗”、“战号”等小型剧团,在枪林弹雨的反围剿战斗中穿插演出。
这些在长征途中的红军戏剧内容丰富,有街头剧、小话剧、活报剧、花灯剧等等。这些作品大多是为了配合军事行动和适应战争流动状态的要求所即兴创作的剧目,短小精干、构思巧妙,把艺术性和战斗性融合起来 。
也有描写长征途中的生活幽默的。例如老知识分子徐特立就编过一个“捉虱舞”,这个舞蹈他在长征路上和到了瓦窑堡、延安,都亲自表演过。舞蹈动作很简单,但他表演起来却很有趣。表演时他会将羊皮袄反过来穿,羊皮露在外面,戴个破毡帽,左手—举,右腿一抬,身子一歪,摇摇扭扭地走出场来。然后两只手轮番到羊毛里搜搜,装着捏住—只虱子的样子,口里说:“虱子?”放进嘴里“哔剥”一声,又肯定地说:“是虱子! ”就这样,手脚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嘴里连连地说:“虱子!虱子!”“又一个,又一个!”由于他幽默的长相,幽默的神态,幽默的表演,经常逗得红军战士们大笑。
陈芨在长征中任红31军宣传队宣传员、宣传队分队队长,据他回忆,自己经常是从队前跑到队尾,再从队尾跑到队前,一遍遍地教行军的战士唱宣传队新编的快板书:
红军过了河,
羊子奔索索,
猴子摸脑壳,
矮子挨鞭打,
刘湘怕活捉,
请问委员长,
看你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