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红军(1934—1936)_第十四章 被浪漫化的流亡

师永刚刘琼雄
中国历史
总共19章(已完结

红军(1934—1936) 精彩片段:

第十四章 被浪漫化的流亡

参加长征的红军中文化人、知识分子主要分布在红一方面军的干部团中,其中甚至不少都有过留洋的经历,因此还会把红四方面军看成是土包子。

有几位红军中的文化人分别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长征:

如中央红军的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黄镇沿途创作了24幅写生画(如图),长征胜利后在1938年曾被带到上海结集出版《西行漫画》,一版再版。红一军团第1师参谋长耿飚随身带着照相机和冲洗设备,拍下很多珍贵的照片,并有完整的行军日记,到保安时曾借给埃德加·斯诺参考,但后来不幸遗失。红一军团第1师第3团政治委员萧锋也有著名的《萧锋日记》,从中央苏区一直记录到金门战役。长征途中还有个嗜书如命的红军将领萧华,物质条件艰苦至极,他宁可扔自己穿的、用的东西,也舍不得将书轻装掉。长征途中攻打天险腊子口时,担任师政委的萧华要身先士卒率部打冲锋,行动前,他特意嘱咐替他挑书的战友说:“你离我远点,千万保护好这些书。即使我牺牲了,不管花多大代价,你也要把它安全挑到陕北,交给党。”红军将领肖劲光能歌善舞,长征途中,他偕 一管洞萧前行,常于人困马乏之际吹奏,官兵听之恍闻仙乐。

长征开始后,中央苏区的文艺、戏剧工作者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留中央苏区,另一部分随红军主力长征,如李伯钊、胡底、钱壮飞、李克农、危拱之等,分别编入长征红军各部。创立于苏区的工农剧社分别组成 “火星”、“红旗”、“战号”等小型剧团,在枪林弹雨的反围剿战斗中穿插演出。

这些在长征途中的红军戏剧内容丰富,有街头剧、小话剧、活报剧、花灯剧等等。这些作品大多是为了配合军事行动和适应战争流动状态的要求所即兴创作的剧目,短小精干、构思巧妙,把艺术性和战斗性融合起来 。

也有描写长征途中的生活幽默的。例如老知识分子徐特立就编过一个“捉虱舞”,这个舞蹈他在长征路上和到了瓦窑堡、延安,都亲自表演过。舞蹈动作很简单,但他表演起来却很有趣。表演时他会将羊皮袄反过来穿,羊皮露在外面,戴个破毡帽,左手—举,右腿一抬,身子一歪,摇摇扭扭地走出场来。然后两只手轮番到羊毛里搜搜,装着捏住—只虱子的样子,口里说:“虱子?”放进嘴里“哔剥”一声,又肯定地说:“是虱子! ”就这样,手脚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嘴里连连地说:“虱子!虱子!”“又一个,又一个!”由于他幽默的长相,幽默的神态,幽默的表演,经常逗得红军战士们大笑。

陈芨在长征中任红31军宣传队宣传员、宣传队分队队长,据他回忆,自己经常是从队前跑到队尾,再从队尾跑到队前,一遍遍地教行军的战士唱宣传队新编的快板书:

红军过了河,

羊子奔索索,

猴子摸脑壳,

矮子挨鞭打,

刘湘怕活捉,

请问委员长,

看你又如何?

作品简介:

中国画传风潮开启人师永刚,将历史中扮演重要脚色的名词、行动一一以多元角度附上新一层的当代阅读意义。“历史说明书”或是“历史概念书”让过去以狭隘政治角度面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我们,及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历史包袱的六、七年级生,可以有再一次不同的阅读经验和历史感受。接续之前《切.格瓦拉画传》的编辑模式和美编格式,《红军》将再为当代历史阅读,启发另一层次的深探。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它以关注细节、散点式的记录方式为主,涉及了许多以往未曾涉及、关注的内容,诸如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历、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等等。

“红军这个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具备多种解读的意义。70年前的故事,对于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所谓的解密或者猎奇。红军的历史细节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纪念70年前的这支军队,那些理想者,过多沉迷于揭秘之类的事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东西。”师永刚说。

红军 (1934-1936)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时期,关于共产党的红色军事力量在中华民国逐渐退出主流话题。但是后来的结果与中国在20世纪后半的命运,却全系在这一场现在看起来艰难雀又浪漫的一次旅行。读者藉由此书有机会再度来到有关红军的回忆中。

这次的旅行,或者更贴切地称为流亡,曾有人认为远胜于历史上的所有的征程,更是军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路上的点点滴滴,每一项细节都是认识这个旅程必要的一块。散点式的纪录方式与大量的图片史料,帮我们重建历史现场的想象,也触碰到了许多以往我们未曾关注的部分: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例、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

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

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复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

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

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19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状态下,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19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

作者简介:师永刚,生于1975年,1986年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军15年升至副团长。画传创始者,《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蒋介石画传》《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私家相册》》、《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超过百万套。畅销书《蒋介石:1887-1975》上下卷、《雷锋:1940-1962》作者。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主编。

刘琼雄:《城市画报》编辑总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杂志行业10年。2006年成为“iMART创意市集”发起及创办人之一,2008年成为公益组织“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发起人。2006年起陆续出版有《雷锋1940-1962》、《切格瓦拉语录》、《红军1934-1936》(合著)等书。现工作及生活于广州。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

标签:师永刚刘琼雄红军历史

红军(1934—1936)》最热门章节:
1参考文献2附录二 红军是怎样过雪山草地的?3附录一 西方的眼镜:70年来西方关于红军长征的著述4第十五章 流散的红星5第十四章 被浪漫化的流亡6第十三章 隔壁的中华民国7第十二章 外国人8第十一章 长征器物手册9第十章 她们10第九章 敌人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