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红军(1934—1936)_附录二 红军是怎样过雪山草地的?

师永刚刘琼雄
中国历史
总共19章(已完结

红军(1934—1936) 精彩片段:

附录二 红军是怎样过雪山草地的?

作者:彭援军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当年长征的真实情景到底是个什么样?笔者在重读自己所珍藏的《雪山草地行军记》时找到了答案。

这本原汁原味记载红军过雪山草地的小书不到4万字,1948年11月由东北书店初版印行1万册。该书作者杨定华是红军队伍里的第一位报务员,后调到苏维埃大本营的瑞金无线电学校任教员,还曾在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队六分队任机务主任。

红军长征前夕,周恩来副主席亲自与杨定华谈话,问他是否愿意同红军一起北上抗日。杨表示同意后,周副主席就让红军总司令部管理科发给他两套新军衣。次日晚,杨定华便随红军总司令部踏上了长征之路,从江西一直走到陕西,休整数月又随红军东征到山西。这本书是杨定华于1936年春回上海治疗胃病时,偶见《巴黎救国时报》上刊有红军西行见闻录,便将长征中记忆最深的雪山草地行军的一段往事写下来给那家报纸投稿,结果很快就被刊载出来,从而为红军长征留下一份十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书中以独特的视角,记载了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过程中的各个重大事件和作者亲闻、亲历的事情。

“雪山草地”是指四川、西康、青海至甘肃之间非常广阔的三角地带,这些地方人迹罕至,有的在地图上也找不到。在红军之前没有任何一支军队经历过如此的艰难困苦。当时作者所在的部队爬雪山走了31天,踩在脚下的雪山有五、六座,山地行军约2700里;草地行程7天,约600里(每支部队的行程会有所不同)。

翻过了好几座大雪山

1935年6月初,来自南方、穿着单衣的红一方面军开始过甲(夹)金山。他们本想以酒御寒,但不到百户的当地人中已无酒可寻。所以,上山前每人喝了一碗辣椒开水御寒。甲金山每天下午前大雪纷飞,且空气稀薄,气压太低,无法快走。书中提及,红一军团长林彪因身体衰弱几次晕倒,是在大家帮助下才闯过甲金山的。当队伍旗开得胜胜利下山时,红军的歌声便震动了整个山谷,红旗满天,爆竹庆贺。毛泽东、朱德出席了当晚的联欢庆祝会,载歌载舞,各种游艺和中西乐器演凑应有尽有。

在重镇达雄,红军战士见到了十几层高的喇嘛庙,画满佛像的经堂。当地人民以青果面、包谷为主食,间以牛羊肉、牛奶牛油。镇上的店铺多达数十家,其中也有汉人在此做生意的。到了茂功,红一、四方面军部分干部以宏大的天主教堂为会场举办联欢会,红五军团的剧团表演了“烂草鞋”活报剧,剧中挖苦了敌军追兵之无能与我军之英勇,笑得全场同志肚子痛。

从两河口出发至卓克基有120里行程,其间顺利越过又一座大雪山后,却碰到当地土司率番民在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七层土楼里阻挡红军前进。红军施放照明枪将其吓退,掉队的战士则被番民杀害。这种民族隔阂皆因川军抢其金矿、名贵药材、大行镇压与屠杀番民而令其十分仇视汉人所至。此况下,红军便通过通司(翻译)说明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红军只是借道而行,不需任何“进贡”,而且红军愿意帮助番民反对汉官压迫剥削。番民见到红军之诚意,便陆续回家,并把粮食卖给红军。这样一来,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土司相勾结实行所谓“坚壁清野”的计划终告破产。

行军途中,终年积雪过丈,河流错杂,森林茂密,难辨方向,行进十分困难。红军总司令部直属机关到达梭磨后,就在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喇嘛庙里安营扎寨,朱德和毛泽东也临时在这里办公。此后,红军又闯过了马塘雪山,同时受到飓风、雨雪、冰雹与空气稀少的洗礼。接着,队伍又沿浪高数尺的险河挺进,另一面则是危崖绝壁,其间的羊肠小道仅容一人通过,江西出发时带来的骡马在此地跌死的甚多。

行进途中,得知再往前走粮草问题将更为严重,红军便决定就地割麦,从朱总司令到炊事员都一齐上阵,一下子备足十天的粮草,同时留下粮钱。朱老总从麦地挑五、六十斤的担子一口气能走二十里路,大家说他比青年人都能干。张闻天、康克清和年过六旬的徐特立、林伯渠也加入了割麦行列。毛泽东和周恩来因指挥部队而未能参加割麦行动。一路上,即使在行军打仗途中,红军晚上还要上政治课、识字课,召开党支部会、小组会等。

从再度山根到山顶,是行程达60里地的仓德梁子大雪山。途中泥泞路滑,人人一身泥浆。在山上,有的战士躲闪不及就被野兽吃了。接着,红军又过一座五十里地高的雪山,此山路宽,我军便呈八行纵队行进,气势壮观。在松潘地区最大的村落毛尔盖(有三四百户人家),红军呆了20多天,这是江西出发以来最大的一次休整。大家以炒麦为干粮,收集羊毛及各种兽皮制衣,准备过草地事宜。

此间,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决定一、四方面军“北上抗日”的重要会议。当时红军面临的形势是:胡宗南集结4个师于松潘地区一线,川军则占领了整个岷江东岸及西岸一部,刘文辉占领了懋功等地。胡宗南、刘湘等判断红军或东出四川或北出甘陕,但他们没料到红军会走草地北出之险招。此时整个一、四方面军散驻于西康的绥靖丹巴直到松潘之间,纵横达1500里地的战线。从8月初起,右路军的一军团、三军团、四军、三十军、军委纵队之一部、红军大学等,均以毛尔盖为中心进行集中;左路军之五军团、九军团、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二军、军委纵部之一部,以卓克基为中心集中。8月18日,左右两路军同时北上,按预定计划,左路军从卓克基经上下阿坝出草地,再向东到班佑;右路军绕过松潘从草地到班佑会合,突出甘陕,北上抗日。

战胜了险象环生的草地

作品简介:

中国画传风潮开启人师永刚,将历史中扮演重要脚色的名词、行动一一以多元角度附上新一层的当代阅读意义。“历史说明书”或是“历史概念书”让过去以狭隘政治角度面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我们,及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历史包袱的六、七年级生,可以有再一次不同的阅读经验和历史感受。接续之前《切.格瓦拉画传》的编辑模式和美编格式,《红军》将再为当代历史阅读,启发另一层次的深探。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它以关注细节、散点式的记录方式为主,涉及了许多以往未曾涉及、关注的内容,诸如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历、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等等。

“红军这个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具备多种解读的意义。70年前的故事,对于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所谓的解密或者猎奇。红军的历史细节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纪念70年前的这支军队,那些理想者,过多沉迷于揭秘之类的事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东西。”师永刚说。

红军 (1934-1936)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时期,关于共产党的红色军事力量在中华民国逐渐退出主流话题。但是后来的结果与中国在20世纪后半的命运,却全系在这一场现在看起来艰难雀又浪漫的一次旅行。读者藉由此书有机会再度来到有关红军的回忆中。

这次的旅行,或者更贴切地称为流亡,曾有人认为远胜于历史上的所有的征程,更是军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路上的点点滴滴,每一项细节都是认识这个旅程必要的一块。散点式的纪录方式与大量的图片史料,帮我们重建历史现场的想象,也触碰到了许多以往我们未曾关注的部分: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例、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

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

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复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

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

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19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状态下,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19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

作者简介:师永刚,生于1975年,1986年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军15年升至副团长。画传创始者,《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蒋介石画传》《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私家相册》》、《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超过百万套。畅销书《蒋介石:1887-1975》上下卷、《雷锋:1940-1962》作者。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主编。

刘琼雄:《城市画报》编辑总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杂志行业10年。2006年成为“iMART创意市集”发起及创办人之一,2008年成为公益组织“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发起人。2006年起陆续出版有《雷锋1940-1962》、《切格瓦拉语录》、《红军1934-1936》(合著)等书。现工作及生活于广州。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

标签:师永刚刘琼雄红军历史

红军(1934—1936)》最热门章节:
1参考文献2附录二 红军是怎样过雪山草地的?3附录一 西方的眼镜:70年来西方关于红军长征的著述4第十五章 流散的红星5第十四章 被浪漫化的流亡6第十三章 隔壁的中华民国7第十二章 外国人8第十一章 长征器物手册9第十章 她们10第九章 敌人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