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红军(1934—1936)_第十五章 流散的红星

师永刚刘琼雄
中国历史
总共19章(已完结

红军(1934—1936) 精彩片段:

第十五章 流散的红星

这个双眼逐渐浑浊、拄着拐杖、消瘦的农民老头,曾经是大名鼎鼎的红军战士。

他曾经用机枪把国民党的飞机从天上打了下来,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一时鼓舞军心。红军不再为自己的武器而自卑。为此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徐向前特地向全军通报表彰了他。

这个红军中第一个用枪打下敌机的人,名叫赵基训。1912年出生,14岁参加红军,1930年在红一军一师三团通讯连任班长。1931年在红四军十师28团机枪连连长。

他的英勇事迹是在长征的前一年完成的,1932年,安徽苏家铺战役,拥有飞机的国民党军队带着可怕的傲慢在没有飞机和防空武器的红军的头上超低空飞行,向红军扫射、轰炸。红军机枪连连长赵基训举起一挺机枪瞄准一架敌机扣动扳机,飞机机毁人亡。并在军史中因被红军打下,而作为这支农民军队的重要故事进行传扬 。

这个打下飞机的人很快得到了提升,在长征的队伍中任红一方面军一团团长,抗日军政大学教导团团长。

1937年任八路军120师360团团长,在雁门关战役中与日军作战时,赵基训头部被子弹打了个大洞,经白求恩大夫抢救才转危为安。周恩来亲自动员他这位著名的伤员回乡养伤。

回到新县老家直到解放后,赵基训也没有暴露身份,住着祖上留下来的老土坯房,过着简朴而清淡的生活,从来没有向国家提过什么要求,以普通农民的身份平静地走完了一生。

他的战友王树生1955年被授为大将军衔。

这个著名的战士,只不过是更多的流散在民间的红军之一。

除了胜利到达陕北的红军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参加过长征的红军也应记载入史册。

他们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流落到民间,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曲折而苦难的故事。他们昔日的战友、下级或上级均功成名就,成为将军、部长、省长,而他们却仍在乡村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长征途中,他们也曾经是红军战士,也经历过一次次的冲锋杀戮、行军跋涉。由于战争的偶然因素,他们在与敌人遭遇时或被打散,或是受伤;或是因病掉队,与战友们失去了联系。他们行影单只,萍踪浪迹,在村头寨尾、野岭荒山间东躲西藏,逃过了军阀和民团的搜捕,侥幸地回到了家乡或托迹在某一处偏远的异乡,隐姓埋名,安顿和生存下来。

他们在心底里牢记着那样几条:“永不叛党。密藏证件。等全国解放,成立了联合政府,党和国家把你们接回来养起来。”他们把这些遣散证明书、党组织的介绍信和残废证密藏在米缸里、墙板的夹壁层里,牲畜槽下被填埋起来的酒瓮里。然后,他们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娶妻生子,春播秋种,与那些牵牛的、耕地的、挑担的、收割的农民并无二致。

他们当中,或许本来就是农民,但是只要有了那段或短或长的红色革命武装部队生涯之后,他们已经脱胎换骨,永远不再是那个普通的农民了。

作品简介:

中国画传风潮开启人师永刚,将历史中扮演重要脚色的名词、行动一一以多元角度附上新一层的当代阅读意义。“历史说明书”或是“历史概念书”让过去以狭隘政治角度面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我们,及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历史包袱的六、七年级生,可以有再一次不同的阅读经验和历史感受。接续之前《切.格瓦拉画传》的编辑模式和美编格式,《红军》将再为当代历史阅读,启发另一层次的深探。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它以关注细节、散点式的记录方式为主,涉及了许多以往未曾涉及、关注的内容,诸如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历、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等等。

“红军这个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具备多种解读的意义。70年前的故事,对于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所谓的解密或者猎奇。红军的历史细节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纪念70年前的这支军队,那些理想者,过多沉迷于揭秘之类的事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东西。”师永刚说。

红军 (1934-1936)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时期,关于共产党的红色军事力量在中华民国逐渐退出主流话题。但是后来的结果与中国在20世纪后半的命运,却全系在这一场现在看起来艰难雀又浪漫的一次旅行。读者藉由此书有机会再度来到有关红军的回忆中。

这次的旅行,或者更贴切地称为流亡,曾有人认为远胜于历史上的所有的征程,更是军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路上的点点滴滴,每一项细节都是认识这个旅程必要的一块。散点式的纪录方式与大量的图片史料,帮我们重建历史现场的想象,也触碰到了许多以往我们未曾关注的部分: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例、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

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

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复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

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

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19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状态下,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19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

作者简介:师永刚,生于1975年,1986年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军15年升至副团长。画传创始者,《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蒋介石画传》《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私家相册》》、《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超过百万套。畅销书《蒋介石:1887-1975》上下卷、《雷锋:1940-1962》作者。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主编。

刘琼雄:《城市画报》编辑总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杂志行业10年。2006年成为“iMART创意市集”发起及创办人之一,2008年成为公益组织“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发起人。2006年起陆续出版有《雷锋1940-1962》、《切格瓦拉语录》、《红军1934-1936》(合著)等书。现工作及生活于广州。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

标签:师永刚刘琼雄红军历史

红军(1934—1936)》最热门章节:
1参考文献2附录二 红军是怎样过雪山草地的?3附录一 西方的眼镜:70年来西方关于红军长征的著述4第十五章 流散的红星5第十四章 被浪漫化的流亡6第十三章 隔壁的中华民国7第十二章 外国人8第十一章 长征器物手册9第十章 她们10第九章 敌人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