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谋秦 精彩片段:
第五章 千古一帝
1、借刀杀人,嬴政除成
善于谋略的人,往往能在适当的时机,假借他人之手来清除自己前进路上可能的竞争对手和障碍,并且不留痕迹,此所谓“君子善假于物也”。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嬴政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谋略的君王。
公元前246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在相国兼仲父吕不韦的鼎力支持下,顺利登基,继承秦国大统。此时的嬴政尚年幼,还不具备处理国事的能力,因此这一时期秦国的军政大权,实际掌握在与秦始皇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人手中——嬴政的母亲赵太后和仲父吕不韦。
随着时间的流逝,嬴政一天天地长大了;王室里的尔虞我诈,群臣间的互相倾轧,以及流传在民间的关于他的王位来路不正的谣言,使这位少年天子迅速成熟起来。他渐渐地意识到,有一个人,已对他的王位产生了潜在的威胁。那人不是别人,正是比他年幼的弟弟长安君成。因为此时,在长安君的周围,已聚集了一批反对吕不韦和嬴政的人,这个集团的实力逐渐庞大,其代表人物是秦国大将樊於期。
年少的嬴政意识到了,比他年老几十岁,他的仲父,心思缜密、老奸巨猾的相国吕不韦当然也意识到了。
公元前239年,嬴政20岁。这一年,上党郡六城发生叛乱,叛军杀死了秦派驻在那里的地方长官,并宣称上党自此脱离秦国的管辖。秦国派人调查后得知,此事系赵国在背后策划,愤怒的秦国臣民们纷纷要求报复赵国。精明的吕不韦察觉到,除去长安君成的大好时机到了。
在商讨如何处理此事的朝会上,吕不韦向秦皇嬴政提议,任命长安君成为统帅,率兵讨伐赵国。尽管有少数几个官员提出异议,但嬴政还是准许了吕不韦的提议,并当即做出决定,令长安君成统领十万精兵,前往伐赵,上党原有地方武装,也一并交由成指挥。
当时的长安君成只有17岁,年纪尚小,没有一点带兵的经验。将如此重任交给一个小孩,岂不是如同儿戏?明眼人都清楚,吕不韦提议让长安君带兵讨伐赵国——这一当时六国中军力最强的国家,无疑就是希望借上党叛军和强大的赵军之手,消灭掉这一潜在的威胁到嬴政王位的人。
随长安君一起出征的秦国大将樊於期,勇猛善战,而且极富谋略,深受长安君的倚重。但樊於期与相国吕不韦素来不和,他对吕不韦的独断专权、嬴政的放任不管极为不满,曾多次上书嬴政,结果却是石沉大海,毫无回音。再加上近来广为流传的嬴政是吕不韦私生子的谣言,让他感到更加愤怒。
当长安君率军抵达秦、赵边境时,思考良久的樊於期来到中军帐内,面见长安君。他示意长安君自己有紧急军情回报,让其摒去左右。长安君依言从事,待帐内再无旁人之后,樊於期悄悄对长安君说道:“近来,天下百姓纷纷口耳相传,说当今的秦国已不再姓嬴,原因是秦王嬴政并非先王之子,实乃吕不韦与赵姬苟且所生。百姓们还说,正是他们几人狼狈为奸,窃取了本应属于公子的王位,不知公子可否知情?”
长安君大吃一惊,道:“将军也听说了吗?其实我早就有所耳闻,只是一直以来,不愿相信它是真的,想不到果真有此事。”
樊於期恨恨地道:“公子心地宽厚,却不料这次中了奸人之计。请公子仔细想想,这次令你带兵平叛,表面上看似乎是重用你,实则是暗藏祸心。目的却是想让你战死沙场。而且,如果此次公子出师不利,嬴政定会借此降罪于你,轻则贬为庶人,重则遭到诛杀。”
长安君闻听此言,惊慌道:“多亏将军提醒,不然我还蒙在鼓里,想不到吕不韦与嬴政竟如此狠毒!依将军看来,我该如何应对?”
樊於期道:“如今朝廷大将蒙骜统兵在外,无暇顾及,朝中其余大将均不足虑。公子现手握重兵,只要我们起正义之师,传檄文于天下,揭露吕不韦父子窃国事实,向黎民百姓证明您才是正统,我相信,天下臣民都会拥护公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