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谋秦 精彩片段:
第五章 千古一帝
5、收河南,北伐匈奴
战国后期,中国北方一直活跃着一个善于骑射、凶悍无比的游牧民族——匈奴。一直以来,匈奴人都是散居在阴山以北地区。随着匈奴内部之间发生的合并战争,匈奴人逐渐由一盘散沙统一起来,实力大大增强。但此时的匈奴还不敢与中原各国为敌。因此,当时燕、赵、秦诸国北方边境还算相对稳定,没有与匈奴发生大规模的冲突。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原各国实力强大,匈奴人不敢轻易挑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匈奴所处的形势险恶,他们西临大月氏,东接东胡,南面中原各国,三面都有强敌存在,因而不敢轻举妄动。
随着中原混战的开始,燕、赵、秦等国忙于各自的征战,无暇北顾,匈奴人于是乘机不断骚扰北方各国边境。在秦始皇统一中原的同时,匈奴军队亦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即当时人们所谓的“河南地”。
匈奴的存在,始终是这个新兴帝国的心腹之患。秦始皇是个有雄心的帝王,他早有征伐匈奴之意。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之时,他就有意趁热打铁,一举收服匈奴,只是因为李斯等大臣的坚决反对,秦始皇也考虑到中原刚刚统一,百废待兴,稳定中原局势显然比贸然进攻北方更为重要,北击匈奴的事才因此搁置下来。
公元前215年,正当秦始皇因国事而忙得焦头烂额之际,北边的云中、九原等郡不断传来急报,匈奴军队大军压境,在秦边境地区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境居民深受其苦。恰逢此时,受秦始皇委派去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而又屡屡无功而返的方士卢生带回来一本《录图书》,这本书上记载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亡秦者胡也。”这句话令秦始皇寝食难安,他可不希望看到自己亲手建立的大秦帝国被胡人所灭。
为了能对匈奴问题有个较为清晰的了解,秦始皇决定亲自到北边九原郡视察,由李斯和蒙恬陪同。一路巡视的情景,让人触目惊心,由于匈奴的多年侵袭,当年还是一片繁华的边疆小城,如今已变得破败不堪;为躲避匈奴人的抓捕,妇女和男丁甚至都不敢出门,路边只有寥寥几个老人和小孩。满目疮痍的景象,让秦始皇震惊不已,他没想到,匈奴人的猖獗已达如此地步。如果任凭匈奴继续发展下去,那我大秦子民不知还得遭受多大苦难!正是此次的巡视,坚定了秦始皇北伐匈奴的决心。
为了使匈奴扰民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只有派军北伐匈奴,秦始皇想到。但此事却引起了以国尉尉缭、左丞相冯劫为首的一班大臣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天下久战之余,最要紧的是与民休息,经略河南的事应稍待时日。但秦始皇是位雷厉风行的君王,他的作风是,一旦下定决心,马上就付诸实施。面对众多大臣的反对,秦始皇始终不为所动。他还下令尉缭和冯劫二人退休,由支持北伐的李斯任左丞相,冯去疾为右丞相兼国尉。秦始皇力排众议,北伐匈奴之事最终确定下来。
北伐匈奴的事情已经确定下来,可是任命谁为统帅呢?秦始皇思来想去,觉得非蒙恬莫属。蒙恬身出名门,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官至上卿;其父蒙武更是一代骁将,为大秦统一六国屡立战功,深得秦始皇信任。蒙恬、蒙毅兄弟因此深得秦始皇的喜爱。另外,秦始皇选择蒙恬还有两个原因: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所欠缺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想到这里,秦始皇的嘴角不禁露出一丝笑意,因为他坚信,自己的选择绝不会错!
秦始皇急忙招来蒙恬进宫,商议如何解决匈奴问题。蒙恬刚一进宫,秦始皇就痛心疾首地道:“蒙将军,如今匈奴屡犯我大秦边境,百姓深受其苦,不知将军对匈奴是否有所了解?”
蒙恬向秦始皇行了礼,道:“启禀陛下,臣曾经戍守边境,对匈奴有所了解。匈奴为游牧民族,一直羡慕我中原文化。他们入侵,志在财物,犹如麻雀觅食,有食则聚,无食则散,虽极难对付,却也不是无法应对。”
听了蒙恬所述,秦始皇笑道:“蒙将军的比喻,着实令人发笑,听将军说来,心中应该已有御敌良策,说与朕听听。”
蒙恬道:“陛下想必知道赵国大将李牧,他曾经发明了一种专门对付匈奴的法子,臣姑且将其称为‘张罗捕雀法’吧,以此种方法对付匈奴极其有效。依据此法,对付匈奴可采取全民皆兵和坚壁清野两大策略。其主要内容为,将散居边境的百姓迁入到一个大的村寨,这些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得接受军事训练,并按军队编制编排。平时,老百姓们照常务农;战时,轻壮者随军上阵杀敌,老人、小孩和妇女负责预警及情报传递。匈奴来袭时,所有牲畜一律赶进村寨,成熟的庄稼及时收割,如来不及收割则一律烧毁。照此法,匈奴就得不到及时补给,只好攻坚。如此一来,我军则可根据匈奴人数的多少,灵活采取战争策略,或死守,或围歼。”
听了蒙恬的一番话,秦始皇哈哈大笑道:“蒙将军不愧是我大秦良将,此法甚好。朕决定了,任命爱卿为北伐匈奴的主帅,望你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接到始皇的命令,蒙恬急忙跪道:“请陛下放心,驱除匈奴一直是臣的夙愿,臣定当竭尽全力,绝不辜负陛下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