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谋秦 精彩片段:
第五章 千古一帝
6、平岭南,增设桂林郡
在苍茫的五岭之南,有一片广袤的地区,史称岭南。先秦时期,在这里生活着上百个原始部落,当时的人们称这一带为百越。那时这里的人们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依靠石器和为数不多的青铜器,过着刀耕火种、捕鱼狩措的生活。
公元前221年,历经十年征战,秦始皇消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但是,在秦始皇心中,一直还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他相信,凭借大秦百万铁骑,荡平当时还未纳入大秦帝国版图的岭南地区,应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廷议时,秦始皇将有关征伐岭南的想法交付大臣们讨论。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此举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尤其是老丞相王绾的态度最为坚决。王绾认为,百越地区路途遥远,山路崎岖,大军行军都特别困难,更不要说运送粮草了,而且后勤保障亦有诸多不便。因天下刚刚平定,人们需要休养生息,不宜大动干戈。征伐岭南事宜应再过几年,等大秦一切步入正轨,国库充盈之后,再做打算也不迟。
秦始皇的性格中有固执的一面,一旦他认定的事,很难被人说服。王绾竟敢在朝廷上公开反对自己的意见,秦始皇感到相当愤怒。而且上次王绾提出分封天下,已经引起他的不满;再加上交代王绾执行的收缴武器、修驰道等事进展缓慢,在他心中早就认为王绾已经老糊涂了,不堪大任。一怒之下,他撤了王绾的丞相之职,由一直深得自己信任的李斯继任。
大臣们看到老丞相因反对平定岭南而被罢相的下场,知道秦始皇在这件事情上已经拿定了主意,谁也无法阻止,于是纷纷见风使舵,本来持反对意见的也都异口同声地表示,秦始皇讨伐百越的决定英明神武。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任命大将屠睢为主帅,赵佗为副帅,率领五十万秦军征伐岭南。选定良辰吉日之后,秦军即刻开拔,奔赴前线,秦始皇更是意气风发地亲自来到咸阳城外为秦军饯行。看着浩浩荡荡、威武无比的大军渐行渐远,秦始皇内心感到莫名的骄傲与自豪。
秦军兵分五路,经广西北部的越城岭、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岭南地区进军。其中,赵佗率领的攻占番禺的一支秦军最为迅速。他们经九嶷要塞,顺北江而下,直达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军纪严明,军队在沿途严禁扰民,因此一路并未遇到任何抵抗,顺利占领了番禺。
由屠睢统领,负责进攻广西地区越族人的两支大军,则行军速度迟缓。由于他采取歧视越人的政策,急于推行秦始皇的暴政,引起了越人的全面反抗。越人不但熟悉地形,而且善于跋山涉水,他们利用丛林的掩护,常常在夜间突袭秦军,时而聚集,时而化整为零,扰得秦军苦不堪言。因山路崎岖,河道纵横,导致秦军粮道被断,供给不足,一时间,秦军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在一天深夜,由屠睢所率领的军队遭越军重创,屠睢在突围时中箭身亡。主帅战死,严重动摇了军心,再加上秦军士兵对岭南气候条件极不适应,思乡情绪蔓延,西线秦军全线崩溃,秦始皇征服岭南的战争初告失败。
前线战败的消息传到咸阳城,令秦始皇和大臣震惊不已。他们原本都以为,五十万秦军征伐南越应该是手到擒来,却没想到,到头来会是这样的结果。秦始皇忽然想起老丞相王绾来,他曾经反对自己讨伐百越的决定,看来当初自己真的错怪他了!恨只恨自己当初没有听从王绾的劝告。他只好急忙召集大臣来到朝堂商议应对之策。
在朝堂之上,秦始皇痛心疾首地对大臣们道:“诸位爱卿,想当初,我大秦军队是何等威武,不费吹灰之力就扫平六合,统一中原。没想到,实力远逊六国的百越蛮夷之地,竟让我大秦军队吃了败仗,将军屠睢也战死沙场。这是对我大秦帝国所有臣民的侮辱,此仇必报!爱卿们有何御敌良策,速速呈上。”
大臣们一片沉默,均无言以对。他们心想,老丞相王绾之前曾再三劝告,切不可对南越地区鲁莽用兵,你自己刚愎自用,不但不听,将老丞相的金玉良言抛诸脑后,还因此撤去他的丞相之位。如今,事实证明,王老丞相当初的担忧是正确的。
见没有一人回答,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李斯只好硬着头皮,上前答道:“禀告陛下,臣以为,我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屠睢好大喜功,急功冒进,采取歧视越人的政策,才招致他们激烈反抗;二是由于岭南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致使我军粮草不能及时运到,影响了我军军心和战斗力。依臣看来,为今之计,首要解决的是运送粮草的问题;其次,应先期派兵戍守岭南边境,暂缓围剿南越。另外,让南越蛮荒的人民学习我中原耕种技术,接受中原教化。如若这样,我军可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轻而易举夺得岭南之地。”
听了李斯的奏报,秦始皇点点头,决定采纳李斯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