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志私房谋杀 精彩片段:
其他作品
《莎迪她死时》
Sadie When She Died
●Ed McBain/著
警探小说的代表作
一个上流社会刑事律师的妻子被谋杀了,厨房的窗户洞开,死者肚子上插着刀子在卧房的地上,警察赶到现场时,却听到报案的死者律师丈夫说:“我非常高兴她死了。”
这句奇怪的话引起第八十七分局(87th precinct一位警探的好奇。这位警探叫史提夫·卡瑞拉(Steve Carella),你如果是初次读到他,也许也会觉得眼熟;他很像《上锁的房间》里的瑞典警探马丁·贝克(Martin Beck),只是更早出现了十一年(第一本卡瑞拉的小说出现于一九五六年,而第一本马丁·贝克探案却出现在一九六七年),有蛮多迹象让我相信,创造马丁·贝克的玛姬·史菊华(Maj Sjowall)与皮·华庐(Per Wahloo)极可能受到艾德·麦可班恩(Ed McBain,1926-)的影响,只是史菊华与华庐的小说有强烈的社会批判企图,麦可班恩却没有什么明显的批判意味。
他们之间有没有彼此影响没什么关系,总之,卡瑞拉和贝克两位警探都是深沉而多愁善感的中年男子,他们都因为看了太多社会黑暗而显得落落寡欢,他们对凶残的犯罪者充满义愤,却又对不幸的犯罪者充满同情,他们很少因破案而欢欣高兴,通常是因为更了解世界真相而加倍的心情沉重。
《莎迪她死时》(Sadie When She Died,1972)正是警探小说(police procedural novel)的代表性作品,警探小说的故事进行与传统侦探小说不同。在警探小说里,犯罪行为一经报案,现场立刻由警方接管,除了在一旁寻求讯息的新闻记者之外,你很难看到什么闲杂人等(更不会有一位贵族神探福尔摩斯者流会在犯罪现场出没)。警察也不是一个神探,他们是团队合作的一群人,有的负责拍照,有的负责解剖验尸,有的负责化学测验,另外有一些则在街上扮演官兵捉强盗的游戏。这是一种比古典黄金时期写实很多的推理小说,它们同样希望得到推理小说的心智竞争乐趣,但又要把它放在我们熟悉而合理的街头环境当中。
第八十七分局
在小说《莎迪她死时》中的警探隶属于第八十七分局。小说作者说这个背景城市是虚构的,八十七分局也是虚构的,但没有人不认为小说中的城市不是纽约市,八十七分局也因而看起来像是真有其事。
使它看起来如此真实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小说作者的确是根据真实的警察办案程序来写小说。在小说中的警察,他们的办案受法律、上司与检察官的指挥与约束,他们的判断则高度仰赖化验室与解剖室的报告;而他们自己,则有婚姻的问题、事业的前途问题,以及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和我们对真实社会的了解是相当接近的。只是,在真实世界里,警察不会这么敬业,破案率也不会这么高。
另一个使八十七分局深入人心的理由正是这个八十七分局的创意。艾德·麦可班恩的创作是环绕着八十七分局发生的,他一共写了将近四十本“第八十七分局”系列的小说,并不是每一本小说都以史提夫·卡瑞拉为主角,而是分局中每位警探都轮流上场,每位警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专长,而他们办案的方式也因此有些不同的风格。使读者感到欣慰的是,你原来认识的警探在这些小说里并不会消失,他们仍然会在背景里走来走去,帮助他们的同事搜证,或是在分局里彼此嘲笑。我们可以说,这一系列的小说并不是以警探为主角,而是以八十七分局为主角。
用一个组织来做为侦办案情的单位,当然比形单影只的独行侠来得合理;但人们读侦探小说有时想要的是一位超乎现实的英雄,并不一定要它合乎情理。麦可班恩巧妙地让每一本书有一个主角(也就是我们感情认同的中心),其中又以卡瑞拉最受读者喜爱;但他的作品却能够在长期的阅读中有合乎情理的整体印象,这真是聪明而独特的创举了。
警探小说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