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认识力·叔本华选集_论不朽的根本存在

叔本华
宗教哲学
总共13章(已完结

认识力·叔本华选集 精彩片段:

论不朽的根本存在

你们应该读读尚保罗☾1☽的作品《瑟琳娜》☾2☽,这样,就可以知道一流作家如何想借错误观念来讨论自己认为无意义的东西,虽然他不断为这些自己无法忍受的荒谬思想所困扰,可是并不希望摒除这错误观念,因为他曾经渴望获得它。这里所说的观念是指我们个人意识死后,持续存在的观念。尚保罗在这方面的努力显示出,这种观念并非像一般人所想的,不是有益的错误,而是有害的错误。

因为灵魂和肉体之间不真实的对立以及将整个人格提升到对永恒存在之物的主导地位之上,从而让我们不能对那不受时间、因果关系和变化影响的我们的内在生命的不可毁灭性获得真正的认识。而且这种错误观念甚至也不能看作真理的代替品,因为理性不断地指出其中的荒谬、不合理,因此也不得不摒除和它联系的真理。因为,就长时间而论,只有在一种纯粹无杂染的状况下,真理才能继续维持下去。如果包含错误,便多少带有错误的脆弱性。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问你有关死后持续存在的问题,这个人又属于那种希望知道一切事物却不学习任何东西的人,那么最适当而接近正确的回答是:“在你死后,你将是自己未出生时的东西。”因为这个答案含有下述意思:如果你要求一种存在有起始而没有终结的话,那是荒谬的。不过,它还含有一种暗示,即世界上可能有两种存在,也有两种虚无和它相对。

可是,你也可以回答:“不管你死后成为什么,即使化为虚无也会像你现在的个别有机体的情形一样自然而恰当。于是你最需要担心的是转变的时刻。的确,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就会得到一个结论:像我们人类这样的存在,宁可不存在。因此,我们不再存在的这个观点,不再存在于其中某一时间的观点,从合理的角度来看,就像所谓从未出生这个观点一样,对我们根本没有什么困扰。现在,由于这个存在本质上是个人的存在,因此,人格的终结不能视为损失。”

如果我们想象一种动物能够观察、认知和了解一切事情,那么,关于我们死后是否存在的问题,对这种动物而言也许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在我们当下个别的存在状态之外,存在与否不再有任何意义,只是彼此无法区别的概念而已。因此所谓毁灭的观念和持续存在的观念,都不能用在我们固有的本质存在即物自体上面,因为这些观念都是从时间范围内借用的,而时间又只是现象的形式。

我们也可以想象我们的表面现象之下这个核心的不可毁灭,只是它的持续存在。同时,只要我们在本质上根据物质世界的结构来看,也可以想象这个核心及其一切形式的变化,是仍然牢固地存在于时间中的东西。

现在,如果我们否认这个核心持续存在,那么根据形式的结构,我们把自己在时间上的终结看作一种消灭,设若产生它的材料没有了,这个“消灭”也就不见了。不过,两个观念都是现象世界的形式转变到物自体,从一种非持续存在到不可毁灭,甚至连抽象观念也难得建立,因为我们缺乏所需要的一切直觉知识。

不过,事实上,许多新东西不断产生以及早已存在的东西不断消灭,应该视为一种由两片透镜装置(大脑作用)所产生的幻象,我们只能透过这个装置来看一切东西,它们是空间和时间以及两者的彼此透入即因果关系。因为我们在这些条件下所知觉的一切东西只是现象,所以我们不知道事物本身像什么,就是说,除了对它们所产生的知觉之外,我们不知道它们本身像什么。这就是康德哲学的真正中心思想。

我们怎能相信当一个人死亡时,某一东西本身便消灭了呢?人类直觉地知道,当这种情形发生时,这只是时间中的终结现象,只是一切现象形式中的终结现象,事物本身即物自体根本没有受到影响。

我们都觉得,我们并非任何人从无中创造出来的东西。从这里便产生一种信念:虽然死亡可以结束我们的生命,却无法结束我们的存在。

作品简介:

叔本华创作的《认识力·叔本华选集》讲述了: 生命的情景好像镶嵌粗陋的图画:从近处看,看不出 什么东西,要发现它的美,须从远处看。

风格是心灵的表现。心灵比身体更可信。

哲学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的——柏拉图曾经这样 说过,你记住这句话。

虽然死亡可以结束生命,却无法结束我们 的存在。

自杀是一种怯懦行为。

我们可以说生命可以看作一种燃烧过程;智慧是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光。

智慧是内涵的量度,不是外延的量度。

知识即权力。

憎恨是一种“心灵”上的东西,而轻视则是大脑 的一种情绪产物。

只有取材于自己头脑中的作,他们的作品才是 值得阅读的。

作者:叔本华

翻译:刘大悲

标签:叔本华认识力德国哲学

认识力·叔本华选集》最热门章节:
1叔本华年谱2杂论3论作品与写作4论宗教5论心理6论哲学与智慧7论本体与现象的对立8论不朽的根本存在9关于宗教的对话10论生命意志的肯定与否定
更多『宗教哲学』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