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盛人生 精彩片段:
第二部分 创建安利帝国
13 信仰与安利同在
我们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依据是人生来平等的信念。我们始终在安利实践这种平等,尊重所有人,不会限制任何人成为营销人员的意愿。我们遵照这一信念创办了安利——唯有营销人员诚实地经营其事业,他们自己才能前进。
安利的直升机刚刚飞过连接密歇根州上下半岛的麦基诺大桥(Mackinac Bridge)的两座高塔。我们慢慢盘旋着降落在麦基诺岛上的一条小型草地跑道上。我应邀到底特律商会(Detroit Chamber of Commerce)发表年会演讲,准备了一些安利的资料分享给这群成功的企业人士。最重要的是,我打算跟他们谈谈“丰盛人生者”这个概念。
数百人聚集在格兰德饭店古色古香的宴会厅里,把蓊郁的林地和休伦湖(Lake Huron)的美景尽收眼底。他们一边享用午餐,一边等候我的演讲。介绍人一直在夸耀我“身为本州杰出企业家的丰功伟绩”,他引用的纯粹是我简介中的内容,所以我其实不能怪他,但他的介绍是我听过最冗长和最华而不实的。我很想站起来说:“今天是你还是我来演讲?”
对我的辉煌的介绍结束后,我站在讲台上看着观众,感谢了那位仁兄的美言,但加上了一句:“那番介绍其实不是在说我,请让我告诉各位我真正的身份。我是一名罪人,被恩典救赎的罪人;我是一名基督徒,被耶稣拯救的基督徒。这才是真正的我。”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此后我经常这样介绍自己,即使是在面对非基督徒团体时。我并非试图让他们改变信念,只是想表明我从何而来。
有一次,我向一个非常虔诚的犹太团体这样介绍自己,演讲结束后,一名女士前来问我:“你可以来我们的会所对我的小组演讲吗?”她似乎不介意我公开宣扬自己的基督教信仰。我的本意不是冒犯人们,而是鼓励他们,我也没有能力让任何人改变信仰。
宗教信仰分歧的童年
我出生在一个基督徒家庭,在一个信仰坚定的家庭里长大。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是从荷兰移民到美国的,他们都是基督徒。虽然我的祖父在来到美国时并没有信仰,但在成年后成了位虔诚的基督徒。祖父的母亲在他还小时便过世了,父亲不知所踪,于是他在11岁时攒到足够的钱后买了一张船票离开荷兰,想在美国这片希望之地过上好日子。祖父在结婚成家时还不是基督徒,有一天,大急流市东街归正福音教会的牧师去敲他家的门,与他分享上帝的教诲,他便将他的人生交给上帝,成了基督徒,最后全家人也随他一起入教。
我在荷兰移民社区内长大,我们都是新教徒。在分隔市区的格兰德河西边是波兰移民的聚居地,他们则是天主教徒。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大急流市的宗教多样化程度差不多便是如此。我们会和波兰邻居踢足球、打棒球,比赛太过激烈时,我们还会跟他们打架。信仰是我们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波兰人去天主教堂,荷兰人去美国归正会或归正福音教会教堂。通常,街头有座美国归正会教堂,街尾有座归正福音教会教堂——归正福音教会是从美国归正会中分出的。目前,我和一些人士正合力想让这两个基督教支派合并。
海伦从小就加入了归正福音教会,我们至今仍是大急流市拉葛拉维街归正福音教会的教友。但我小时候,家中信仰由归正福音教会分裂出来的更正教会。最早的教堂是厚实的砖造建筑,有一个大型圣坛,两侧有宽广的阳台,我没记错的话,能坐下800人。这座教堂就坐落在大急流市富兰克林街和富勒街的交叉口。教会的发起人是豪克摩(Herman Hoeksema),他是一名归正福音教会的牧师,但和其他神职人员对于部分圣经章节的诠释存在分歧。他相当固执己见,因此离开了归正福音教会,和几名教友另外成立了一个支派。外祖母支持豪克摩牧师,因此加入了更正教会,还带去了子女,其中就有我的母亲。外祖父则留在归正福音教会,每个星期日,他们各去各的教堂。
宗教分歧不仅会分隔教徒,甚至可能分裂家庭。婚姻可能因教会不同而濒临破裂,亲戚可能因为神学观点而交恶。我家三代都隶属于更正教会,但最后,我的父母、妹妹和我都回到了归正福音教会。母亲后来说,她无法想象那些年来他们怎么可以让她的父亲独自一人去自己的教堂,但外祖父坚持己见,拒绝改宗。
听从内心的声音
我们这个社区里的孩子大多记得去上布道班的事,通常是在星期三晚上,年轻人可以借此深入学习教义。
每个星期日,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去教堂,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对那一天能做的活动,许多家庭都有规定。例如,我们可以在前院玩球,但不能去看在星期日举行的球赛。我们家把星期日当成了家族互动的日子:在那天晚上的传统活动是到我们某位叔叔和婶婶家去吃晚餐,然后一起参加晚间礼拜。我上基督教中学时,同学们常会在晚间礼拜结束后到家里来。母亲准备点心,我们玩游戏、听广播或者闲聊。镇上很少有店家在星期日营业,我们不会想出门,可也从来不觉得受到限制或者被禁足。我家永远对我的朋友们敞开大门,杰时常过来,他跟我的母亲变得很熟。我的母亲十分和善地接纳了我们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