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拓夫传 精彩片段:
○九、实事求是 反对浮夸指标
一百多年来,古老的中华民族饱尝帝国主义列强、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榨、剥削和蹂躏,真是穷够了,苦够了,也受够了。当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终于翻起身来,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并且顺利地建设自己的家园时,巨大的能量释放了出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仅短短的8年,就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创造出令全世界瞠目的伟大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3.5%,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8%,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1949年还只能生产19万吨钢,1957年就达到年产535万吨,8年增加了28倍!这一年粮食生产达到19505万吨,硬是养活了饥饿惯了的6亿之众。这些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从未有过的奇迹,出现在东方这个人口最多,也几乎是最落后、最贫穷的国家,怎么能不叫这个民族感到自豪,感到振奋,感到激动不已!
不仅如此,在落后的农业大国,已经开始显现工业文明的希望之光。回首往事,那刚刚结束但还伤痕犹存的百年耻辱,更激发着中华民族图强争胜的热烈追求。从新旧社会反差强烈的对比之中,人们信服地承认:共产党、毛主席是大救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要照领袖的指示办,新中国马上就会跳跃到繁荣盛世。被已创造出的辉煌成就和已刺激出的更高理想追求而激动了的人民,更加憋足了劲,一心要马上再创更加宏伟和瑰丽的成就。
而中国共产党,这个从小到大、以弱胜强、从赤手空拳到打败所有敌人、夺取了政权的党,这个令没有领导过经济建设而成功地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党,也为自己的成功而激动。紧接着,自然是再接再厉,再创人类更大奇迹的决心。
于是,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变成了改天换地的巨大干劲,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跃进浪潮,很快便席卷中国大地。
1958年初,就是在这样一种气氛下,贾拓夫调任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从协助李富春副总理主持计委日常工作起,到1959年9月底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被置于大跃进时期最敏感的位置上,经受了一场特殊的斗争和考验。可以说,这是贾拓夫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时期。他究竟是怎样度过的?是不是一个失败者?事实和时间会作出回答。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震撼世界的目标:中国要在钢铁和其他主要产品方面用15年时间赶上英国。同年同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高潮》的社论(四十条即指《农业发展纲要》),首次提出了“跃进”的口号。
1958年元月,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激烈地批评了1956年的反冒进:“不要提‘反冒进’这个名词好不好?这是政治问题,一反就泄了气,六亿人,泄了气不得了!”
“这三年有个曲折。右派一攻,把我们一些同志拋到距离右派只有五十米远了。右派来了个全面‘反冒进’,什么‘今不如昔’、‘冒进比保守损失大’。研究一下,究竟哪个大?反‘冒进’六亿人民泄了气。1956年6月,一篇反‘冒进’的社论,既要反右倾保守,又要反急躁冒进,好像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实际重点是反冒进的。不是一个指头有病。这篇社论,我批了‘不看’二字,骂我的,我为什么看?……”
毛泽东主席把反冒进提高到政治问题的高度,不仅认为反冒进泄了6亿人民的气,导致了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并且把反冒进与右派进攻联系起来,甚至提到反对他本人的问题。会上,周恩来、陈云等人受到严厉指责,刘少奇因指示中宣部起草了那篇社论,也遭到批评。贾拓夫自然也在受批评的行列。
会上要求各地苦战3年,使大部分面貌基本改观,在5—8年内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20年要完成的目标(这个纲要刚刚通过不久,正在掀起讨论和贯彻的高潮);用5—10年使各省、自治区地方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实现国家工业化)。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跃进号角正式吹响了。
如今年纪在50岁以上的人,都还能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怎样轰轰烈烈的年代!又出现过怎样的狂热和扭曲。全国上下,东西南北,各行各业,在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带领下,在社会上进行了反右派斗争和党内批判反冒进的鞭策下,跃进、大跃进、特大跃进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农村合作化不久,更高一层生产关系的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又迅即铺天盖地涌向全国。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工农兵学商——中国似乎已经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鼓动起的热浪,把大部分领导和群众的头脑也燎得热涨起来。人们似乎认为,只要鼓劲再鼓劲,赶上英国已不在话下,一穷二白的帽子一下子就会被扔到太平洋里去。就是理想中的那种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资极大丰富,消灭了三大差别(指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能够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会在这一代人手上实现。“五年内实现共产主义”,甚至“三年实现共产主义”的标语口号,在工厂、农村、机关、学校、街道处处可见。一些老共产党人也极度兴奋地以为,他们能够活着见到共产主义的到来……。
在这种热涨的空气下,什么经济基础,什么科学分析,什么客观规律,都统统不在话下。“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提出了;小麦亩产两千斤、7千斤、13万斤,一直到水稻亩产30万斤、番薯亩产100万斤的“卫星”很快放出来了;一个山梨20多斤,一根大葱3斤6两,一粒蚕豆7两多,一头母猪共下了200多只猪仔,一只鸡两个钟头就下8个大鸡蛋……“奇迹”一批批地涌现。人们已经在担心:粮食这么多,吃不了怎么办?
问题不在于群众的狂热,人们要求迅速改变落后的愿望是真诚的,他们为之而拼命苦干是出自内心的,问题在于指导他们的方针和政策。在大跃进时期,党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出了错误,违背了客观规律,搞起主观主义的高指标,随之又刮起了一股瞎指挥风、浮夸风和“共产”风。
本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确已创造了奇迹般的伟业。1957年,在经过调整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已比较协调,成为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实现了钢产量535万吨,粮食产量达3700亿斤以上。这充分证明中国有可能比其他国家,包括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也应该发展得更快一些,同时也为今后更快一些地发展打下了基础。问题在于,新中国的航船,毕竟是行驶在小生产的汪洋大海中,在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经济条件下,什么叫更快?快的基础是什么?怎样发展才能更快?快的规律是什么?快到什么程度才是可能、可靠和稳妥的?很可惜,这些问题没有被最高决策人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