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拓夫传 精彩片段:
附录二 贾拓夫副主任关于学习一九五九年计划调整问题的报告(记录稿)
(1959年6月17、18两日上午在计委科长以上干部会上)
武昌会议决定大家都学习过了,这次调整一九五九年计划的报告已经发下去了。计委准备从今天开始到六月二十日组织全体同志学习这一报告。
一九五九年计划的内容很丰富,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武昌会议时主席(按:指毛泽东主席。下同)在《党内通讯》中指示学习两本书。感到在我们的计划工作和经济生活中间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如果不很好的学习,就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去年提倡以虚带实,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没有先进的理论,就不能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年大跃进,今年太紧张,到底是什么问题?我们要搞一九六零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正确地回答,没有正确地理解,是搞不好的。
今天我想结合党组的讨论,李(富春)主任所讲的精神,根据同志们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和我过去想到的问题谈一下。准备讲心里话,讲真话。可能有讲不对的地方,仅是同大家在一起学习一下。所谓“学问”,就是有学又有问,有争又有论。如果承认有矛盾的存在,就会有争论。争论不是坏事,是好事。最近在委里有不同意见,非常好,用不着大惊小怪,计委工作矛盾很多,如果没有争论,是假象。没有争论对于我们的工作是不利的。有些问题,不可能一下就争论出哪个对哪个不对,要从实践中来证明。要使我们的思想活泼些,否则,脑子搞空了。去年一年来,许多事情没有很好理解,经过一段实践后,脑子比较清楚一点。相当一个时间是“哲学的贫困”——脑子的贫乏。许多事情似信非信。
一九五九年计划,我们搞得最早,从去年六月就开始了。从“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到现在整整一年了。一年来,计划订了好几次。北戴河会议确定钢产量为二干五百至三千万吨;计划会议确定三千万吨,下面报三千九百万吨;武昌会议有些调整,确定为二千万吨;上海会议定为一千八百万吨,其中好钢一千六百五十万吨。经过订货会议,感到一千六百五十万吨还有问题,回来后,李主任向我们布置摸一下一千六百五十万吨还有什么问题,经过中央财经小组抓落实,到现在产生出这样一个调整方案——钢产量一千三百万吨。这还不是正式修改计划。正式计划已经由人代会通过,再修改不好。实际上,发生了变动。按照第一、二季度订货会议的情况,加上对下半年的预计,并把原材料按落实的精神来分配,确定生产水平和基本建设项目。
基本建设项目以前是一千二百多项目,这是按一千八百万吨(钢)部署的。现在限额以上项目七百八十个,其他推迟、下马。必须按现在的生产情况和原材料供应的可能缩短战线。
根据这样的安排,到年底,预计铁能达到二千万吨(如果达不到,就难以保证一千三百万吨钢);好钢一千三百万吨(以后统计的时候,要分别好坏钢);钢材九百万吨。对其他主要品种也研究了一下,都有所调整。这只是作为一个预计。究竟能完成多少,要看下半年的努力,要看相互关系和平衡结果。
一九五九年计划的编制和调整过程说明什么呢?说明一九五九年计划定得偏高,“偏高”——这是对外的说法,实际上是过高。由于过高,今年一月以来,在国民经济中产生许多紧张情况。这些紧张情况,看起来好多是同我们的计划过高有关系。
北戴河会议时,抓人民公社和台湾海峡问题,没有更多地讨论计划问题。到武昌会议时,主席就发觉了,提出要从三千万吨(钢)减到二千万吨(钢)。记得那时还提出过十五年搞四亿吨(钢)的方案,主席一听很惊疑,有什么根据呢?因此,也没有讨论。武昌会议时,主席讲的话非常透彻。回来后,作了小的调整,没有大的变动。以后又到了上海会议,经过落实,比原来大有进步。
但是现在的落实指标,能不能有把握地说它是很可靠的呢?是否估计得太低了,是否太高了?这个问题还存在,有待于继续研究。
我们原来的计划订得偏高或过高,我们有责任很好地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保证从一九六零年起,把计划工作逐步搞好。
因为每次的计划是经过我们提上去的,是中央决定问题的根据。而我们的工作是有毛病的,我们综合平衡工作没有做好。
当然,也不能由于现在发生了问题而被吓住,也不能恨天怨地。总的来说,这一段也是难免的。去年全党办工业,全党抓计划,又抓工业,又抓农业,事情很多。而经济工作是比较复杂的,难免不发生问题。正如毛主席所讲的,聪明人碰了钉子就会转过来。事前诸葛亮是圣人,事后诸葛亮至少是贤人。因此,我们最大的胜利是所知道的这些失败。如果全党同志能够从中学到东西,失败就会变成胜利。我们是综合机关,我们有责任也有可能敏感地认识到这些教训。
为什么我们的计划搞得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