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觉醒的力量_第九辑 访谈辑录 哲学和艺术在精神世界相遇——答《南都周刊》

周国平
随笔杂谈
总共83章(已完结

觉醒的力量 精彩片段:

第九辑 访谈辑录

哲学和艺术在精神世界相遇——答《南都周刊》

问:最早是怎么接触到周氏兄弟(周山作和周大荒)的作品和他们本人的?他们给你的初始印象是?如何评价他们本人?

答:我是一年多以前通过朋友偶然地认识周氏兄弟的,此前并不知道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我对他们印象很好,觉得他们是单纯朴实的人。也喜欢他们的作品,也有单纯朴实的特点,很大气。真正的艺术家是孩子,玩得开心,所以玩出了名堂。

问:对他们作品的理解是否经历了一个过程?

答:仍在过程中,也许永远如此。好的抽象绘画经得起反复看,让你不断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问:怎么看待周氏兄弟在西方以及在市场上的成功?

答:他们首先有足够好的天赋和训练,是优秀的艺术家,这是一个前提。我一直认为成功应该是优秀的副产品,他们的事例符合我的价值观。其次,他们的作品把个性与人类性统一得很好,用独特的形式表达了人类某些共同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他们早期学习原始岩画所下的功夫,其影响贯穿了他们后来的全部作品。中国当代艺术家往往靠两个符号博取国际艺术界的眼球,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二是中国当代政治的符号,他们的作品中没有这两个符号,我对此甚为欣赏。最后,当然,他们的成功也是因为他们运气太好。

问:作为一个哲学家,参与到和自己领域完全不同的跨界对话中,初衷是什么?就你的个人理解,哲学家和艺术家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

答:我参与这些跨界对话纯属偶然,没有什么初衷,无非是互相认识了,印象不错,彼此就萌生了对话的愿望。我同意尼采的见解,在终极的层面上,哲学家和艺术家是相通的,都是要对世界和人生做出一种解释,当然方式不同。相对而言,艺术家比较感性,哲学家比较理性。但是,只是相对而言,那种认为哲学家仅仅依靠理性思维的看法十分无知,如果一个哲学家自己没有丰富深刻的感性体验,他对艺术作品不可能产生任何理解,而且我断定他在哲学上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当然,艺术家的感性也并不限于外部的感官印象,他必须有深刻的内在精神生活,这个精神生活是一种综合的存在,其中包括他自己未必自觉的理性思考。无论是哲学著作,还是艺术作品,其核心都是某种精神内涵,哲学家和艺术家在那里相遇。

问:在此之前,你也曾和崔健以及摄影家王小慧做过对话,能讲讲你在这些艺术家身上的发现吗?

答:有两本书在,请自己去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对自己的领域既充满热情,又极为认真,对细节精益求精;二、兴趣不限于自己的领域,精神能量越界发射,而这本身丰富了想象力,自己的领域也因此受益。

问:作为一个哲学家,你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和艺术发生关系的,艺术在你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答:我这个人很笨,没有任何艺术特长。不过,如果广义地看艺术,看作一种敏锐活泼的感受能力,或者一种重内心体验、轻外在功利的生活态度,艺术就是我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守护神之一。

问:能否回忆一下,在你的精神结构形成过程中,哪些艺术家和作品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品简介:

本书是周国平先生的散文集,收入2011年至2014年所写的文章,也是周国平先生的第六本散文集。

作者以“觉醒”来作为这四年思考写作的关键词,书中的话题涉及哲学、信仰、阅读、教育、生活等等,而在作者看来,哲学的沉思,信仰的寻求,经典的阅读,教育的进程,生活的磨炼,终极的目的都是为了觉醒。如果不能觉醒,哲学就只是逻辑,信仰就只是姿态,经典就只是文献,教育就只是培训,生活就只是遭遇,一切都仍然是外在于自身的。

作者认为,觉醒是一种巨大的内在力量,拥有了这个力量,一切外来的负面力量都不能真正把人打败。面对天灾人祸,世风的不正,人心的不善,落在头上的不义,人们诚然仍会痛苦,但是,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内心的平静,因为这是我们会知道,没有什么能夺走自己的内在的珍宝,使自己的人生失去方向和意义。

在本书中,周国平先生将自己关于“觉醒”的切身体会,与读者分享共勉。

作者:周国平

标签:周国平觉醒的力量杂文随笔哲学

觉醒的力量》最热门章节:
1第十辑编 外三篇 纪事和感想2第十辑编 外三篇 张晓刚的艺术与现代性中的记忆问题3第十辑编 外三篇 悲智具足南普陀——电影《南普陀寺》解说词4第九辑 访谈辑录 我的教育梦很古老——答《上海教育》杂志5第九辑 访谈辑录 语文教学的功能——答《北京晚报》6第九辑 访谈辑录 德鲁克经典五问:我的回答——应《费加罗杂志》之约7第九辑 访谈辑录 翻译著作的价值——2013年傅雷翻译出版奖访谈8第九辑 访谈辑录 哲学和艺术在精神世界相遇——答《南都周刊》9第九辑 访谈辑录 功利化教育与其中的学生——答北师大《京师学人》杂志10第九辑 访谈辑录 做一个有精神目标的人——答浦发银行刊物《卓信》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