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恰同学少年_10、关于知青

梁晓声
总共14章(已完结

恰同学少年 精彩片段:

10、关于知青

别样的内心独白——《知青日记》序言

这是由300余页知青日记辑成的书稿。

在我看来,乃是几十名当年“知青”的内心独白。

至今,我已为全国各地许多当年的知青们的书稿写过序了,但是第一次为这种由日记辑成的书稿写序。

那么,也让我以日记的方式来写这一篇序吧。

2011年4月22日上午9点半,我参加了年度的“中华文学写作者年会”。“年会”由中国散文学会、《散文选刊》(下半月刊)《、长篇小说选刊》合办,到会者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写作爱好者,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的获奖者。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先生、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翟俊杰、国家广电总局剧本中心主任高尔纯、全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何向阳等到会,并真诚地阐述了自己的文学理念,向获奖者们表达了热情洋溢的祝贺……

下午,我本是要作一次创作讲座的——但我想,这篇序真是拖得太久了,不能再拖下去了。于是说明原因,得到朋友们的谅解,开始在家中读这部书稿。晚饭前,读罢1/3;晚饭后,又读罢1/3。今天——4月23日上午,全部读完。

书稿中呈现出某些相当有时代认知价值的人和事。如:

哈尔滨女知青郝志宏,听了农场干部的动员报告之后,“情绪十分激动,也没和家人商量就第一个报了名”。

这刚满18岁的中学女生何以“十分激动”呢?因为报告人说:“农场的生活条件可好了,常年吃大米;土豆像香瓜一样大,像倭瓜一样面;天天早上喝牛奶,吃的是白面大馒头。”

当年,哈尔滨人每人每月才二斤白面,一斤大米,尚未参加工作的儿女一年到头是难得吃上几次大白馒头和大米饭的;普通城市人是根本喝不到牛奶的;春节期间才能往饱了吃几顿。家家户户平时是舍不得吃大米白面的,为春节过得高兴,得月月留存。并且,对上班的人,也总须照顾——隔几天蒸一屉白面与苞谷面两掺的馒头给他们带。若还有老人,更须留存米面在老人生病时改善一下他们的伙食。

所以可以这么说,农场干部的话,几乎对当年所有北方城市的儿女都有同样巨大的吸引力。

在当年,吃什么是中国人的第一幸福要素。

那么,农场干部有没有“瞎忽悠”呢?

作品简介:

同乡最铁,同僚最险,同学最纯。

憋了多年的秘密,要一股脑地讲出。

这部作品揭示了“同学聚会”的太多秘密。

作家梁晓声教给当下中国人最“成熟”的生存之道。

这是一本自传式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这是一本少年记忆里的的《郁闷的中国人》。

本书精选了著名作家梁晓声散文数十篇,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独特的情感、独特的抒发方式和独特的评说风格展现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在所选作品中均体现出了作者的个人记忆和国家记忆的交织,梁晓声以其真实而痛快笔法,通过很多有价值细节的描摹,刻画出了复杂而极端年代里不可忘却的集体记忆。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一次同学聚会,为官的为官,经商的经商,特殊年代的不同选择,导致了同学不同的命运结局。

《梦与醉》从作家真实的梦境谈起,少年的“捡钱梦”,青年的“浪漫梦”,直到中年更现实的梦;梦与醉相通,仅有的几次醉酒经历,却给梁晓声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的小学》《我的中学》《致年轻同学的信》讲述了几位老师和一些可爱的同学。

《父亲与茶》真实披露了作家的父子关系及苦涩的温馨记忆。

《知青五篇》对于近年的若干“争议”,作家梁晓声给予了严肃回应。

作者:梁晓声

标签:梁晓声恰同学少年散文成长青春

恰同学少年》最热门章节:
114、答友人问213、致陆高声312、致云南某知青411、记忆的组合510、关于知青609、关于文化的琐思708、我和梁燕同志807、致年轻同学的信906、我的中学1005、我的小学
更多『』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