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恰同学少年_12、致云南某知青

梁晓声
总共14章(已完结

恰同学少年 精彩片段:

12、致云南某知青

在我记忆中,当年首先是云南知青吹响要求返城之“号角”的。就这一点而言,凡后来返城之知青,应对当年的云南知青心怀感激和敬意。并且我认为,云南知青一代中,该有人当仁不让地创作出反映本省知青的电视剧来。自己们的经历,由自己们呈现最真实。果能如此,我将全力支持,并有以下建议:

1.要坚持主题歌及题记文学由自己们写。我完全放弃且不重视其对全剧的影响,可说创作责任感差矣。

2.一人恐怕很难独立完成,以集体创作为好。四五人多;二人少,有了分歧难以进行下去;三人为好,可调和创作思想矛盾。

3.有一个问题当重视,也难以回避,回避了同样是回避历史真相,即——“上山下乡”与“文革”重叠,知青与红卫兵撕扯不开。红卫兵在“文革”中臭名昭著,劣迹斑斑,罪行很多。我至今认为,百分之八九十替百分之一二十一直背着黑锅,最无辜的是后来知青中的小弟小妹,他们几乎没伤害任何人,却同样背着知青前身的历史黑锅。我在《知青》中对此只作了蜻蜓点水的呈现,但当年大批受红卫兵伤害的人还没开口呢,他们一旦开口,全体知青将又一次蒙耻,无地自容。大返城时,曾有报曰:

“狼孩回来了!”

“垮掉的一代返城了!”

我当年创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是要为我们知青一代洗污点耳。那污点非一句“被利用”了可以撇清的,何况当年的红卫兵中忏悔者极少。我又在《返城年代》中塑造了一个忏悔者形象,力图代做过恶事的实现自我救赎。三十余年来,我笔下写了一批批又善良又正义的知青,不遗余力地为知青一代“洗刷”污点,在《知青》剧中,更是如此——因为百分之八九十确实是背了黑锅。但那少数,即使下乡后,往往也恶性不改,继续伤害同类,伤害他人。

以上一点,回避之同样不是直面历史的态度。

相信你们中的创作者具有更高之水平,能做到既不回避,也不致损及大多数形象。

4.你们中的创作者,开始之前,我觉得应先熟悉包括央视在内的各电视台的通过尺度。要有更大的突破勇气,但恐怕也须面对现实。

要么根本不写。

要么在局限性中多少有些突破地写出来。

你们也只能在二者间进行选择。

作品简介:

同乡最铁,同僚最险,同学最纯。

憋了多年的秘密,要一股脑地讲出。

这部作品揭示了“同学聚会”的太多秘密。

作家梁晓声教给当下中国人最“成熟”的生存之道。

这是一本自传式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这是一本少年记忆里的的《郁闷的中国人》。

本书精选了著名作家梁晓声散文数十篇,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独特的情感、独特的抒发方式和独特的评说风格展现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在所选作品中均体现出了作者的个人记忆和国家记忆的交织,梁晓声以其真实而痛快笔法,通过很多有价值细节的描摹,刻画出了复杂而极端年代里不可忘却的集体记忆。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一次同学聚会,为官的为官,经商的经商,特殊年代的不同选择,导致了同学不同的命运结局。

《梦与醉》从作家真实的梦境谈起,少年的“捡钱梦”,青年的“浪漫梦”,直到中年更现实的梦;梦与醉相通,仅有的几次醉酒经历,却给梁晓声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的小学》《我的中学》《致年轻同学的信》讲述了几位老师和一些可爱的同学。

《父亲与茶》真实披露了作家的父子关系及苦涩的温馨记忆。

《知青五篇》对于近年的若干“争议”,作家梁晓声给予了严肃回应。

作者:梁晓声

标签:梁晓声恰同学少年散文成长青春

恰同学少年》最热门章节:
114、答友人问213、致陆高声312、致云南某知青411、记忆的组合510、关于知青609、关于文化的琐思708、我和梁燕同志807、致年轻同学的信906、我的中学1005、我的小学
更多『』类作品: